2009年4月24日 星期五

解釋四弘誓願

記得上一次講到「發菩提心」的時候,特別提起「四弘誓願」是菩提心具體的實踐,當時我們只是略略(簡單)講過,因此這次單獨提出來解釋一下。「四弘誓願」相信每一位同修都讀(念)過,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句的含義實在是包括了所有的佛法,它的義理深廣真正不可思議。淨空法師說他讀華嚴、講華嚴,在《華嚴經》裡面,真正認識到兩樣事情,第一樣,就是他認識了「念佛法門,是十方三世一切眾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第二樣他所得到的就是「四弘誓願」的甚深義理,一部《華嚴經》,特別是一部《四十華嚴》就是「四弘誓願」的具體說明,也可以說就是這四句詳細(盡)的註解,在四十卷華嚴裡面分為本、末二會,本會是「文殊菩薩會」末會是「五十三參」五十三善友會,我們現在的人稱為善知識(善友就是善知識)五十三會都是屬於末會,在經上是以善財童子一個代表修學大乘的人,善財是不是一定有這個人,這個不須要去討論,不須要去考證,因為他表法的意義重過實質。五十三位善友也是如此,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不過據《華嚴經》中的介紹,確實有這個人,在印度孟加拉灣沿岸福城一位福德長者的兒子善財,顧明思義,他有善根,有非常深厚的善根,他有福德,有堅厚廣大的福德,所以稱為善財。換一句話說,如果沒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就不能修學大乘佛法,也許(不一定)諸佛聽了會懷疑,現在有很多看起來善根也不厚,福薄的人,怎麼也修學大乘佛法呢?其實如果善根福德少,縱然修學也很難成就,道理非常的明顯,世法的善根,說淺一點是對一切法,財、色、名利五欲六塵,心裡面決定沒有染著,這個是世法的善根。我們想想看,今天社會這樣的人,有多少呢?別人不說,我們自己要深深反省,我們自己是不是有善根?這個比什麼都(卡)重要,別人是不是有善根?他是不是有成就,實在講不是我現在能力能管的,我自己本身這一生是不是有成就?這是一件要緊的事情,這種善根:無貪、無瞋、無癡,是世間之善根,世間一切善法是從這三善根而生的。除了善根以外,我們是不是有福德?佛在經上具體明白告訴我們,就是前面講的,在《觀無量壽經》所講的三福,佛說的很明白,這三種福也就是三種淨業,他老人家講,那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個話講的夠明白,有夠清楚了,我們有福報、沒有福報,就看你是不是具足這三種福?三福的內容前面已經講過,這裡就不用再說了,總而言之,善根、福德是有來由的,善根福德是有因緣的,修因才能夠得到果報。具足善根,善根剛才講過是「無貪、無瞋、無癡」大乘的善根更加精進不懈怠,再有福德這樣才是《華嚴經》所講的善財童子,我們想想我們是不是有具足?假使我們真的具備了善根、福德、精進、不懈怠,那麼我們自身就是《華嚴經》所講的善財童子,善財童子發心,發什麼心呢?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心,這叫做大菩提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上求佛道」是成就自己圓滿的道德學問,圓滿的智慧福德,「下化眾生」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裡特別強調在「下化」,因為要圓成下化的任務才能激發你上求,你若不成佛道,你怎麼能度化眾生呢?但如果我們只講「上求佛道」,這不算圓滿,因為成了佛不一定會成佛目的在(這是假設的話)度眾生。而度眾生必定要成佛,才能夠圓滿普度法界一切眾生,不成佛度眾生不能圓滿,所以善男子善女人第一就是發心,發菩提心,菩提心發了後才有可能接著成佛道,那麼佛道怎麼個成呢?這就講到修行了,沒修行怎麼成佛(修行從那裡修起)?這是排在我們面前第一個課題,但是修行從什麼地方修起?這就是第二願「煩惱無量誓願斷」,要從這裡修起,諸位要知道斷煩惱是成就高尚的品德,圓滿的品德。煩惱是染污,包括心裡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見解的染污,這個決定障碍智慧,這一些染污就是平常講的妄想、執著,這是佛在《華嚴經》所說的,因此必須要把它捨掉,要把它洗刷得乾乾淨淨,然後智慧現前才有能力修學法門,這也就是世間人所講的品德,學問這兩者都優秀,才能夠為社會大眾服務,品學兼優,品在學之前,孔夫子當年教學,他也是分做四科,他的四科德行也是排在第一個科目,跟釋迦牟尼佛這個教學的科目排列的順序,真是不謀而合,真是我們所說的「英雄所見大略相同」所以斷煩惱是我們修學當前第一課題,但是要知道用什麼方法來斷煩惱?煩惱無量無邊,每一位同修都有,時常聽他們說:他的煩惱很多,痛苦很多,要怎樣解決?他不是不想要斷煩惱,而是沒有辦法斷煩惱,實在講這些方法,儒與佛都有,不但有而且非常實際,可惜我們沒有去接受他,沒有信受奉行,所以我們的困難依然不能夠解決,這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我們曉得斷煩惱是這樣的重要,因此儒佛的教學一開端(始)就提示這一個科目,在佛法所說是五年學戒,目的就是完成這一個科目的修學,同樣在中國過去那個時候,中國的小學兒童七歲上學,跟老師就外傅,傅是師傅,一直到十二、三歲這一段期間就是學戒(規矩),不是研究學問,老師對他的教學,實在講只有重視兩科目,第一科目是德行的培養,完全在生活教育,教導他灑掃應對,教導他人際的關係,讓他從小就真正體會認識,兄弟的關係;朋友的關係;父子的關係,知道孝親尊師,長幼有序,培養他這個觀念,教他勤勞,他將來才能夠奉事父母師長(長上),這是生活品德的教育,使他知道對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禮節,這是第一科目。

第二科目是培養他清淨心,這個很重要,培養清淨心就是佛門裡面的「煩惱無量誓願斷」,兒童煩惱少,妄念也少,但是他有,他不是沒有,所以老師教學用讀誦經書的方法來達到培養清淨心的目的,小朋友如果不給他一點事情做,他就會放蕩,要玩耍,胡思亂想,所以教他讀書。讀書他智慧沒有開,所以書裡面的義理一概不講,只教他句豆(台語),字沒念錯,句子沒有念錯,念幾遍他就會背了,老師這個時候,督促他要背幾十遍,甚至一百遍,那麼這樣需要好幾個小時,而且教他大聲背誦,為什呢?老師聽得到,才知道他沒有偷懶,他沒有在打妄想,因為不可能一面大聲念書一面打妄想,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很難做得到)。所以小學時代用這種的方法(培養定力)修清淨心,斷煩惱,這個在佛法裡面講就是修〝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經》所說的「般若無知」而無所不知,無知就是心地清淨,沒有妄想,清淨心起作用,那就是無所不知,所以諸位要曉得「四弘誓願」當中的兩願就是般若的精華,為什麼?因為斷煩惱就無知,無知表示無分別、執著,當然心就清淨了,學法門是無所不知,你才知道佛法(教學的構想)教學的善巧。這種的教學方法,教學的方針,實在說是最完美,不能不使人佩服,不能給人不歡喜。所以從小訓練學生就用這個方法,訓練他心理清淨,思想清淨,見解清淨,不受污染,這是讀誦經典的目的,同時又得到一個好處,這個好處就是佛法所講的根本智的基礎,那就是典籍讀熟,完全記在心中,然後在社會上,在人事上遇到狀況,他這個經典道理自自然然從心裡浮出來,就起作用了,知道這個事情應該怎麼辦,怎樣來辦最完善(妥善),這就叫做後得智。

我們上次講到,以讀誦的方法培養清淨心,息滅煩惱,奠定根本智的基礎,然後廣學法門達到後得智的應用,智慧的應用,那是有很深的理論在裡面,絕對不是盲目的,佛法的教學五年,學戒跟儒家小學目標宗旨完全相同。五年學戒不是學三藏經典的律部,是遵守老師的教誡,老師的教誡就是幫助你把心裡的染污,思想見解的染污棄除洗乾淨,我們看《華嚴經》善財童子親近文殊菩薩,他教善財的就是「四弘誓願」的第二「煩惱無量誓願斷」幫助他斷見思煩惱,幫助他斷塵沙煩惱(為化道障,菩薩教化人,必通如塵如沙無量無數之法門,然而心性闇味,不能達此塵沙無數之法門,自在教化,謂為塵沙之惑。這並非謂惑體有塵沙之數,惑體唯為劣慧之一,而不知之法門多故名塵沙也。菩薩欲斷此劣慧,得所謂「道種智(菩薩之智,知一切種種差別之道法者)」。必於長劫之間學習無量之法門)。諸位要曉得,這效果所得的,現在我們就暫時從讀經這一方面努力,實際上參禪、念佛、持咒、持戒、讀經,方法手段不一樣,目的效果完全相同,都是為了恢復自性清淨心,那麼我們現在就讀經這方法來觀察。「讀經」是教你一心去念,不給你講解,使你沒有一切分別執著,只要把經文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念錯,沒有念顛倒,這個就能達到斷煩惱,經典念得很熟,是為將來學法門,作一個很好的基礎,所以一舉兩得,非常好的教學法,成就定慧的基礎。有定有慧,戒學當然在其中了,所以戒定慧三學的基礎,這是親近一位老師初學的時候,必須要接受這個訓練,通常佛門裡面所訂的是〝五年〞,五年學這個東西,所以五年當中不能夠聽經,不能研究討論,五年修清淨心,五年修戒定慧,這個慧是〝根本智〞,根本智是無知,無知才是根本智。換一句話說,完全是修清淨心,是把一切染污用這一種方法棄除乾淨,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真正明瞭理解,我們才肯接受,才能夠相信。《金剛經》說得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我們今天修學,說實在的,對於這種教學的方法,一般人不能接受,不能相信,就不知道真正的含義,真實的目的。假使我們徹底明瞭怎麼會不相信,怎麼會不接受,確實修行斷煩惱,要從這個地方斷起,那麼我們曉得眼前的社會,環境的染污,我們生活環境,物質環境的染污,嚴重到極處了。再看眼前這個社會思想的紛亂,見解的紛亂,這就是心理的染污,精神的染污,這個絕對不在環境染污之下。我們對於這個情況應該如何來處理?當年老總統提倡文化復興運動。有一次方東美教授的家裡來了一位教育部的官員,他向方教授提出一個問提,他請教方教授,說總統提倡文化復興運動,我們應該怎樣來執行來做,使我們的文化能夠真正復興?方教授聽了這個問提之後,很嚴肅,很冷靜,靜了至少有三分鐘,然後他老人家說出一句話,他說有方法,這教育部的官員就問了,是什麼方法?方教授就說:第一廣播電視一律停播。第二報紙雜誌一律停刊。這個教育部的官員,聽了後就搖頭,這個決定做不到,方教授就說了,這些東西是破壞中國文化的工具,如果有這些東西存在,文化復興只是口號而已,決定做不到。我們詳細想方教授的話,不是無道理。我們今天社會人心染污為什麼這樣重呢?天天接觸這些媒介(體)各種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見解。我們每天接觸,借著這個媒介的太多,太廣泛了。使我們對這個社會邪正是非都不能夠辨別清楚,即使是頭腦清醒的人,都不能夠辨別,何況一般大眾?所以這些媒介實在是傳播染污的根源。今天決定不可能把這些東西停止,那麼這染污必定是一年一月逐日加深,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因此佛法的修學,以前來寺院都建築在深山,對外交通非常不便,原因就是隔離社會的染污,不受這個社會(世間)一切思想見解的影响,這樣才能夠恢復自性清淨心,但是今天的寺院做不到,由於交通便捷(利),觀光旅遊事業的發達,往往寺院就是大家觀光旅遊休閒的目的地,同時寺院裡面有報紙雜誌,有電視、收音機,也就是主動接受了社會的染污,道業怎麼能成就呢?所以法師常常勸同修,我們若想真正成就道業,老實念佛,不看電視,不聽廣播,不看報紙,每一天(感覺到)天下太平,什麼事都沒有發生,我們的心才能保持清淨,不要知道的事情最好不要知道。古人說了兩句話說:「知事多時煩惱多」,煩惱就是染污,事情知道的越多,染污愈深愈重(心理精神上的染污),「識人多處是非多」,你認識的人多了,否聽的是非就多,那麼認識的人多知道的事多是不是有好處呢?沒有好處,你所得到的實在講,只有心理的染污,精神的染污,思想見解的染污,天天加重而已。所以這個對修學實在說是非常非常的妨碍,不但是佛法,就是世間法也是嚴重的妨害。心不清淨就沒有智慧,你知道的事多,認識的人多,可以增長你一些常識,在佛門講「世智辨聰」,世智辨聰不是智慧,真正的智慧是從清淨心裡面流露出來的,所以法門的修學一定是建立在清淨的心地。那麼佛法教學在《四十華嚴》展現的是文殊菩薩這會,本會特別強調,著重在斷煩惱,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所以佛法修學想要成就,希望大家多用腦筋。三福裡面不是有說了奉事師長嗎?,佛是我們的老師,我們要聽老師的話,遵守老師的教訓,依教奉行,這叫做尊師重道,那麼老師既然教我們先斷煩惱然後學法門,我們應當深信不疑,依教奉行,所以在修學第一階段,要培養清淨心,要認真斷煩惱。

「四弘誓願」第三願「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們在《四十華嚴》裡面看到善財童子所表現的,他離開老師文殊菩薩,在文殊菩薩會中完成了斷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斷了、無明也破一分了了,成就真實的德行,可見就像孔老夫子所講的四科,德行這一科他圓滿了,他畢業了,這個時候老師放他去參學,參學就是讓他接觸社會,接觸一切人,接觸一切事,成就他圓滿的後得智,這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佛在經中把無量的法門歸納為五十三類,用五十三人來代表,這五十三人代表我們社會的全體,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面有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有出家、有在家、有學佛、有修學其它宗教,真正是無所不包,這個就是社會的真相,要在社會裡面去觀摹考察學習,成就真實圓滿的智慧。換一句話說,也就是清淨心照見法界全體,這是五十三參(的意義)在參學中,他確確實實保持了像佛在《金剛經》所講的修學的原則。《金剛經》佛教須菩提尊者「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我們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所接觸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他都能夠嚴格的保持認真去修學,「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每一個事物他都親身去經歷,每一種人他都去參訪,跟他們往來,知道社會大眾的事實真相,這就是(成就)圓滿的後得智。真實的智慧無所不知,要達到無所不知不是在家裡坐著成就的,我們可以拿中國的一句話來說,那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是在文殊菩薩那一會成就的,就如同我們中國古(老)早的小學,把〔四書〕〔五經〕〔諸子百家〕都讀過都背過,這是讀萬卷書。那麼到大學呢?要講解,大學在中國從前叫太學,老師講學,研究討論,往往是用參學的方法,所以叫遊學。老師帶著學生遊山玩水,到處去觀光旅遊,一面從事於考察,一面研究討論,經書裡面所講的理論與原則,所以這種學問是實在的,跟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完全相同,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都接觸,都去了解,這是成就智慧,雖然接觸,雖然明瞭,絕對不受染污,心地依然保持純潔,不受一切思想見解的染污,這就是保持高尚的品德,沒有墮落,這樣的智慧才是真實的智慧,這種學問才是踏實的學問。那麼我們從經文裡面看到每一會,這是講五十三會(小會)最後一段經文不長,含義最(真)深,善財〝感激〞感激善友的成就他去參訪善友給他的講解,使他對社會各行各業的真相完全了解,這種恩德念念不忘,同時能夠保持心地清淨沒有被染污。那麼我們就知道在修學過程中,必須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修清淨心,培養定力,斷煩惱,成就根本智。在還沒有能力分辨是非之前,還是知事少時煩惱少,凡是能染污清淨心的見聞都必須杜絕(避免),等到第二階段廣學法門,就可以多方面參學,成就後得智,而達到無所不知,但必須保持「外不著相,內不動心」。


上次我們講到善財參學的情形,他感激善友的成就,同時能夠保持心地清淨沒被染污,這就是佛家常講的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六根裡面,眼、耳、鼻、舌、身、還有意,身心都不受染污,真正符合了《金剛經》所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不著相不動心是在接觸大眾中間完成,不是離開社會,離開人群,那就錯了。所謂是「即相離相」,跟大家在一塊「合光同塵」,而能夠做到身心清淨,不受染污,這是真正的學問,真正的功夫。那麼回過頭(反倒)再看〝我們今天〞,我們今天學佛,有人學了一生,沒一絲毫的成就,這是怎麼說呢?煩惱還是一樣多,是非人我還是一樣多,這那裡能夠(就是沒有)成就。換一句話說,身心的染污沒有減少,身心染污若要是沒有減少,智慧的成就,那就根本不用談了,這是諸位一定要知道的,因為真實(正)的智慧是清淨心的啟用,用而不受染污,那才叫做真正的智慧,起作用被染污,就不是真正智慧了,智慧的應用一定要清淨心。所以戒定慧三學是沒有順序的,有次第的,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不能越等的。但是我們今天修學恰恰相反,對佛的教訓完全違背了,那就是我們今天不重視斷煩惱,不重視德行的修養,我們重視法門的修學,是非人我不斷,財色名利不斷,就想要研究討論修學大乘經典。雖然也能夠說得天花亂墮,也能夠有著作,那是什麼?那是佛法所講的世智辨聰,將(將)佛法變成〝世間法〞了,世間法跟佛法有界線嗎?跟諸位說沒有界線,界線就是在心,心清淨了,那一法不是佛法呢?法法皆是,清淨心是覺心,清淨心是正心,正知正見。所謂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因心清淨,所以一切法皆是佛法。如果心不清淨,心是迷,迷惑是邪是染污,那麼,那一法是佛法呢?就是他所講的《大方廣佛華嚴經》也變不是佛法了!可見世出世間法就是心地清淨與染污的(從這裡)分別。佛門裡面常常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什麼叫圓呢?就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所以他穿衣、吃飯、待人接物都是佛法,即使說個笑話也是佛法,與《大方廣佛華嚴經》無二無別,如果心地染污你所講的六度三學無上法門都是世智辨聰,統統是世間法,不是佛法。佛這個字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佛法就是覺悟之法,心不清淨,怎麼可能覺悟。這一點希望真正修學的同修,有希望在這生要成就的同修不可以不知,不可以不學,才知道佛法修學的重要(樞紐)。佛法修學的關鍵在清淨心,也就是禪定,定就是清淨心。清淨心就是真實的禪定,佛法宗派多,法門多,那只是方法手段不同而已,目標方向完全相同,統統都是修「戒定慧」,特別「定」是重心(樞紐),所以不僅僅禪宗修的「定」大家叫做禪定,淨土宗修的還是禪定,只不過淨土宗它不叫禪定,這個名詞它叫做「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教下稱為「大開圓解」,大開圓解就是禪定。密宗裡面講的〝三密相應〞,〝三密相應〞就是禪定,不定就不相應。由此可以知道,確確實實是法門平等,無二無別,只是各人根性不相同,佛才為我們建立這麼多的法門,使我們從方便法門能夠得入,適合我們的根性,適合我們的生活環境,我們修起來很方便,這叫契機。這樣就容易成就,所以不必說我這個法門第一,他那個法門不如我。諸位想想,如果你心裡有這種觀念,你的心清淨嗎?已經有了分別執著,已經失掉了清淨心,已經被外面境界染污了。被什麼染污?被佛法染污,才有分別我這個法門第一,你那個不如我,已經被佛法法門染污,心不清淨了,這就錯了,上次講過六祖在《壇經》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連他人過都不見,怎麼會見到法門差別呢?法門並沒有差別,你偏偏在裡面起了差別錯誤的念頭,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這是你修學的障礙,必須要突破的法門,法門平等,本無高下,只是因為各人根機的差別,所以才必須選擇適合自己,這一點一定要認識清楚,我修學法門,是修自己的清淨心,凡是破壞我修清淨心的,都是業障。其實業障也不用怕,只怕的是你自己沒有發現,只怕的是你自己不認識,如果認識〝業障〞,業障一現前立刻就被消除,消業障不(困)難,但一定要保持清淨心,無論是世法,出世法,只要是清淨心現前,一切法都是佛法,這個是我們修學成敗的關鍵,所以初學的人,不須要趕緊要修學一切大經大論,先要在無量法門當中選(抉)擇一個契合自己根性的法門,先一門深入,所說的一門深入就是著重修學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修定」遵守老師的教誡,這就是「學戒」,依照老師教給我們的方法修學,這尊師重道。能遇到一位好老師那是緣份,我們中國人常講可遇不可求,所以說老師很難求,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怎麼辦?誰是真正善知識,特別是我們初學的人,我們沒有智慧,沒有福德,到那裡去求?實在不得已之下,不是沒有方法,是什麼方法呢?找古人啊!做古大德的私塾弟子,這就行,就能成就,在中國歷史上這個例子很多。比喻孟子,孟子是以孔子為老師,當時孔子已經過逝了,他如何親近孔子呢?孔夫子的著作在世,孟子就是以孔子的著作,作為自己修學標準原則,他去理解體會孔子所說的理論,認真把這些理論在生活中完全實踐,都把它做到。孔老夫子是至聖,孟子被後世得人尊稱亞聖,他有學到,他學得很像。這個方法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後代有很多成功的人物,都是用這個方法學古人,以古人作老師。法師在台中求學的時後,李老師非常謙虛,不敢以老師身份自居,他勸法師以印光大師為老師。印光大師民國二十九年圓寂了,不在這個世間,印光大師的文鈔在台灣流通的很廣泛。他的意思就是要法師以大師的文鈔為師,去體會印祖所講的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將印祖的教訓完全能夠做到。他以這個方法來勉勵法師,師法古人,為印祖的私塾弟子。李老師是印祖的學生,他勸我們都跟他老師學,這種虛懷若谷,謙虛的典範,實在值得我們後人效法,而法師他教學生要學阿彌陀佛,以阿彌陀佛為老師,以阿彌陀佛為我們的善知識,這是決定不錯。阿彌陀佛在那裡呢?他沒有在我們這個世界,我們怎樣去親近他呢?《無量壽經》就是,你每一天讀誦《無量壽經》,就是親近阿彌陀佛,把《無量壽經》裡面所講的教訓,理論統統做到了,應用在日常生活中,這就是阿彌陀佛的學生。如果以這種方法,好老師就不難求了,只要我們細心去體會,一定能夠得到最好的老師。那麼斷煩惱是我們修學的基礎,學法門是修學的必要條件,成佛道度眾生是我們修學的目標。因此對於法門的修學,我們要特別的重視,這當中最重要的法門是選擇,如何來選擇?這是一個(件)很困難的問題。我們親近一些善知識,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我們去拜老師,老師為我們選擇的法門是不是適合我們修學,實在很難講,問題在那裡呢?佛陀他老人家已經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所以他能夠觀察我們生生世世修學的狀況,這就是說他認識你,他了解你,所以他指示給你的方法,必定契合你的根機,這就容易成就,好像一個非常好的良醫,他看你的氣色,看你的言語動作或者是給你把把脈,對你的病症能夠完全了解,你的病是什麼原因發生的,起因了後一直到現在有什麼樣的變化,須要用什麼方法,什麼葯物來治療,他給你開的葯方,真是葯到病除,這是良醫,好老師就是個良醫。佛滅度之後,沒有這樣的的人,但是在早時佛的弟子,有修有證的還不少,像證到阿羅漢果的,三果乃至初果。雖然能力沒有佛那樣的究竟圓滿,但是多多少少還有一點功力,他給我們的指導,往往也給我們很多的便利,可惜我們生不逢時,我們不能達到,所以我們一定要加倍的努力。


關於選擇法門的問題,我們既然沒有遇到佛世,接受佛的指示,又錯過佛滅度後,證果聖者的指導,到今天真正證果的人沒有了,這是末法時期,證果的人我們遇不到,就是真正有修學的人,我們也很難遇到了,這是我們的不幸,是我們的苦難,那麼到底有什麼辦法呢?前面跟諸位說過,我們不妨私塾古人。釋迦牟尼佛是古人,釋迦牟尼佛是怎樣教導我們呢?諸位聽了這個話,也許會覺得奇怪,我們跟釋迦牟尼佛沒有有見過面,釋迦牟尼佛什麼時候親自教過我們?不錯,我們仔細去看佛經,佛當年在世說法都有對象。你翻開經典來看,佛說的每一部經,經中有當機者,當機者就是這部經是佛對他說的,不是對我說的,因為這一部經是當機者啟請的,所以他聽佛說法就開悟,就證果。我們今天看這部,佛是為他說法,不是為我們說的,所以我們不開悟,當然不能證果,原因是什麼?原因不契機嘛!那麼佛(什麼時候)對我們說法呢?佛講《阿彌陀經》的時候就是對我們說的。《阿彌陀經》是〝無問自說〞,佛特別說出這部經留給後世沒機緣親自聽佛說法,親近佛陀這類的弟子,是專門為後世私塾弟子而說的,不但釋迦牟尼佛這樣說,我們在經中看到佛告訴我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也是這麼說(無不如是說),換一句話說,這個(服)葯方沒有特別指定的對象,所有一切眾生,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都是這服(個)葯方所治療的對象。那這樣我們就放心了,就明了,原來這個葯方就是為我開的,我有適合服這帖葯。所以能夠相信,能夠接受,就是如來真實的私塾弟子,是如來末法時期真正的學生,這個話不是學淨土的人在自誇,諸位看《無量壽經》就知道。佛在《無量壽經》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就是佛的第一弟子〞這個有經文作為根據,絕對不是我們自己在誇口。所以諸位要明瞭,要記住三福中第二句講的「奉事師長」,我們既然以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的師長,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能相信能信能願依教奉行,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好弟子,釋迦牟尼佛的第一弟子,也是阿彌陀佛的第一弟子,那麼我們真正找到老師了,這樣難求的我們求到了,難遇遇到了,所以要珍惜這份的善緣,決定不能讓這個緣份空過,在這生決定要成就,對這個法門,如果有不了解的地方,可以聽淨空法師的錄音帶和看講記,可以幫大家認識這個法門,幫助大家在這個法門建立清淨的信心,依照這個方法修學,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如果我們根性不是很利,那麼不妨在這一生當中先完成「煩惱無盡誓願斷」。我們可以先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也就是《阿彌陀經》所講的得一心不亂,心不顛倒,我們就修這個,全心全力取得西方淨土,等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才開始學下面一個科目「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是一個很好的打算,很好的方法,絕對不會落空。如果我們在這一生中已經得到清淨心了,表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自己有了決定的把握,可以兼修一些法門,那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們現在就可以開始了,但是諸位要記住,絕對不能妨碍往生,往生基本的條件是「心淨則土淨」念佛是一回事,念佛若不能念到心清淨,不能往生。蕅益大師給我們講的很好,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那是真信切願。關於品位的高下,是決定在功夫的深淺,不是在念佛的多少,功夫是指什麼?就是指清淨心,你的心地清淨到什麼樣的程度,這是決定往生的品位。可見這清淨心非常非常的重要,千萬不能疏忽,不能把這生的機緣當面錯過,這個很重要。

最後一願「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達到終極的目標。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在成佛,可是先要曉得什麼叫做成佛?為什麼要成佛?不成佛可以嗎?所以首先要認識什麼是佛。佛陀這個名詞是從梵語音譯過來,他的意思是圓滿的智慧,圓滿的覺悟,也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真正的認識,徹底而沒有錯誤的明瞭,這叫做佛。那來問我們大家,要成佛嗎?如果對宇宙人生不明白,不了解,或者是所知有錯誤,不正確,這都會給我們帶來了迷惑煩惱,錯誤的造作,會得到錯誤的果報,這就是沉淪在三途六道中,那個利害是在此地!所以怎可不成佛呢?何況我們有發願要度無量無邊的眾生,這些眾生裡面包括有修學程度很高的那些地上菩薩、等覺菩薩。如果我們沒有成佛,不能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怎麼有能力去指導法身大士,去教導地上菩薩,來滿足我度眾生的本懷?所以成佛道實實在在有必要,成佛道就是成就自己究竟圓滿的智慧。那麼平常我們講成佛,大家對這一句的意思很含糊不清楚,如果我們講成佛就是成就自己圓滿的道德學問,成就自己究竟圓滿的智慧。大家聽了這句話,就不會產生懷疑,這就是佛門「成佛道」這個術語的定義。所以想要達到這一個目標(在理論上說,事實上也是如此)佛法任何一個法門都可以做得到。雖然在理論上講是做得到,事實也不例外。但畢竟眾生的根性不相同,迷悟有深淺,善惡有厚薄。因為有這麼多複雜的情形,這就有選擇法門的必要了。法門的選擇,實在講關係我們這生當中修學是不是會成功的關鍵。古德常常給我們講,能成就或者是不能成就決定在「緣」。就像善導大師在《觀經註疏》裡面告訴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三輩九品的不同,都決定在遇緣的不同」這句話很有道理,是事實真相。大師為我們一語道破,同樣的在一切經典,一切法門當中我們要如何選擇,這是非常重要的課題,選擇了正確沒有錯誤,有契合我們的根機,這就是緣非常殊勝,那你這生就圓滿成就了,如果選擇與自己根性不是完全相應的,我這一生成就就有限了,就不能達到究竟圓滿了。所以釋迦牟尼佛為末法眾生選擇是《阿彌陀經》《無量壽經》,怎樣知道呢?在《法滅盡經》裡面,佛有說了《無量壽經》,也說到將來佛法滅盡的時候,我們曉得釋迦牟尼佛的法運總共一萬二千年,其中正法一千年,象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末法一萬年之後這個世間佛法就消滅了,沒有佛法了,必須要等到下面一尊佛出世,再為眾生說法,這個世間才有佛法。那麼要等多久呢?佛在《彌勒下生經》裡面告訴我們,要等五十六億萬年之後,彌勒佛從兜率天下降人間示現成佛說法度生。由此可以知道,這個世間有佛法的時間短,沒有佛法的時間很長。那麼佛說了,將來佛法統統都滅盡了,唯獨留《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因為《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是同部,一個是大本,一個是小本,一個詳細說,一個是簡略說,內容完全相同,只有這部經還能夠在世間延長〝一百年〞,一百年之後呢?這個世間就沒有佛法了!由此可以知這部經能夠度末法最後世的眾生,同時也曉得這個法門功力的不可思議,這個法門是末法時期真正的善友,真正的善知識。我們從這些地方去體認真正覺悟,這才是我們在眾經中選擇經的標準,在眾多法門裡面我們抉擇法門的眼目,我們不會選錯。依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來修學決定成就。《無量壽經》有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還有淨空法師的親聞記、講記等可以提供諸位做良好的參考。《阿彌陀經》有蓮池大師的疏鈔,古德法師的演義,還有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有圓瑛法師的講義,寶鏡法師的親聞錄,淨空法師的要解講記、玄義講記,都可以做為我們重要的參考資料。有這些法呈現在我們面前,只要我們認真去研究去讀誦,依教奉行,這一生當中必定能夠完成「四弘誓願」。這次為諸位所說的是修行的次第,一定要按照老師的指示,就是佛的教訓,先發心(度眾生)也就是先發菩題心,然後斷煩惱,再學法門,最後圓滿成佛,今天就講到此地。

2009年3月27日 星期五

解釋往生咒

我們每一次念《阿彌陀經》,後面都有加念三遍的往生咒,今天我們就來解釋:「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1]這就是這咒的名稱,也就是我們通常習慣上所講的往生咒。根據「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蓮池大師所著作的往生咒本來不是屬於《阿彌陀經》的,但是往生咒也是以密法專修淨土,蓮池大師就將這個咒附在《阿彌陀經》後面,這也是有他特別的用意。因為在每一段經文後面,一段的注解都是稱理,就是禪宗講的心性。稱理就是稱性而談,是屬於禪宗的方法,因為講經有的是從事相契入理體,有的是從理體顯示事相應用方法,而大師注解的方式就是禪淨不二。經的後面加往生咒,他意思是顯密不二,從這裡才能看出淨土宗實實在在無比的圓融。不過自古至今很多注解,都沒有這個體例,這是蓮池大師他老人家一番的苦心,無非是希望我們每個人能夠信解,每一個人都能夠念佛求生淨土。

下面有一段文說:「以咒附經,經得咒而彌顯,以經先咒,咒得經而愈靈,相交為用」。看這段文,大師的用意已經明顯說出來,往生咒附在經的後面「經得咒而彌顯」這句是怎麼說法呢?我們必須要知道,佛在世說法是應眾生的根機而說的。如果佛為初機的人說,就說得很清楚說得很簡單,讓初機的人能夠接受。佛若向大乘根機的人,有聰明、智慧、領悟力很強的人,佛的說法就相當的深度,往往我們看到很不容易理解,很難體會,在一般說大乘經的時候,實際上我們肉眼看不到的還有一些鬼神,天龍八部也來參加這個法會,那麼佛為我們說法是顯說,用我們的言語說,我們才聽得懂,這些鬼神,除漏盡通以外都有五通(天眼、天耳、他心、神足、宿命通),漏盡通他們沒有,漏盡通是阿羅漢才能夠證得,其他五通,鬼神都有。所以這些鬼神能夠聽懂(得)我人間的言語,他們非常歡喜聽佛講經說法,佛在一部經講圓滿之後,往往會用咒語,說一些咒語。咒語實在講並不是印度話,不是梵文,咒語實際上就是鬼神的言語,那麼佛說幾句咒語,就是對那些來參加法會的鬼神,用他們的話說幾句,對他們來講是非常親切感,有這個含意,內容實在說就是經裡面的鋼要,所以咒是經的密說,經是咒之顯說,內容其實是一樣,一個說的很詳細,一個提鋼契領,好像講幾條科目一樣,是這個意思。所以佛說法是應機的,那麼這個密咒就在佛經裡面成為一個特別的體例,這是一般在印度文學裡也沒有的。鬼神對一般的人來說有感應,善神對人有感應,邪神惡鬼對人也有感應。不過,其中吉兇禍福差別就很大了,是不是念咒就有感應呢?念咒是一種方式,但它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我們現代名詞所講的「心電感應」。

中國古代所說的「誠則靈」,不過這誠的後面到底是善是惡就不一定了。單單講「誠」,誠裡面沒有善惡,可是誠後面這個眾生的願求就有善惡了。有人的心地很慈悲,為了求一切眾生的善福,這個心是善良的。有的人求鬼神,只是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怕傷害別人,可是他也是誠心去求,但那個心就不善了。所以誠能感諸佛菩薩,能感一切善神,也能感一切惡神。因此這個感後面那個願求就有善惡,就有吉兇禍福,這個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那麼經與咒合起來等於說:顯密圓融。所以經的意趣就能較(夠卡)明顯。話雖是這麼說,可是真正要經意顯露,如果我們的心不真誠清淨,就顯露不出來,為什麼?開經偈第四句:「願解如來真實義」。要怎樣解?(光)只是想解,是沒辦法的,我們多聞、多研究、多思惟,是不是能解。嚴格說起來,是不能解。什麼原因呢?因為佛所說的一切經是從他的真心自性裡面自自然然流露出來,沒有加一絲毫分別想像,但我們是用分別心,用思考的心要去求了解,怎樣(麼)能夠得到如來的真實義呢?用的心不相應嘛!好像水源,人家的水源是清水,我們的水源是濁水。我們的濁水流到清水,清水也變濁了,我們是錯解了如來的真實義,曲解了如來真實義,沒有能夠真正理解。那麼要想理解,是用什麼辦法呢?要用清淨心,不是用妄想分別心。佛心是清淨的,我們的心也是以清淨的,佛的意思你就能夠理解,你就懂了。我們的心跟佛的心一樣,我們的解跟佛的解才能夠相應。總說一句,一定要修定,淨宗《無量壽經》的經題,上面教我們修行的三大綱領:「清淨、平等、覺」這三大綱領我只要抓住一個就行了。比喻我們修清淨心,心若清淨當然就平等,心不平等絕對不會清淨,心不清淨決定不可能覺。所以這三個是圓融相通的。從平等入門也可以;從覺入門也可以,但是對我們業障深重的凡夫來說,從清淨心入門比較方便,比較容易。所以淨空法師勸導大家入佛門先讀一部經,讀三年,其它一切經都放下,為什麼要這樣做?就是為了修清淨心。念一部經心容易清淨,念多了頭惱就紛亂了,因為念經看經的目的,是要依照這本經,佛指導的方法去實行,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如果你念多看多了就會混雜,不知走那一條路線。換一句話說,你什麼好處都得不到。我們佛門講功德(功德和福德不一樣,這等以後再講清楚),功是功夫,德是什麼?德是清淨心、平等心、開智慧。覺就是開智慧,你心裡妄想、執著、分別那麼多,你修得再勤勞,煩惱還是一大堆,妄想一大推,智慧完全沒有,實在說這是修行不得到方法。修行人不但世間一切要放下,放下不是叫你什麼都不做,是去做了後心不執著,是放下心裡的執著,就是佛法也要放下,選一部經,一門深入,從一部經裡面修戒定慧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得了後,再去求了解,這個解才是正解。就不會曲解,不會錯解,你若沒有根本智,心不能清淨,不要說你看經會曲解,聽經也會將意思聽錯了,可見重點是在用心。我們若想要「經得咒而彌顯」,一定要如法的修學,要修真實的清淨心,清淨心起用就是智慧。

佛在許多經論告訴我們,十法界的心行,十法界(四聖:佛、菩薩、聲聞、緣覺;六凡: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他們用的是什麼心?這一點很重要。下面舉佛法界與菩薩法界來講。佛的心是清淨平等,《無量壽經》題目就是清淨、平等、覺,我想要學佛,想要修淨土。淨土是凡夫直接成佛的一個法門,我們讀經持咒念佛目的,就是要把自己的清淨心念出來。「清淨、平等、覺」是人人本有,不是外來的,是真心,是本性。菩薩的心行是六度,菩薩絕對不為自己,如果為自己,這個人決定不是菩薩。《經剛經》說:「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就說得很明白了,菩薩絕對無為自己,他的起心動念都是想著一切眾生,跟大眾接觸一定符合六度的原則。
六度簡單說第一、布施,只要眾生有要求,他就能夠滿眾生的願。第二、持戒,就是守法,菩薩一定規規矩矩,一定依照正確的方法去教化眾生,不會標新立異,凡是奇奇怪怪的事情,像現在最轟動的、會發光的宋七力事件,還有很多很多惑眾的事情,這絕對不是菩薩所做的。第三、忍辱,有耐心,忍辱度瞋恚,培養慈悲心,不會有怨恨報復的心。第四、精進,進是進步,天天求進步,精是純而不雜,它表現是一門深入。菩薩一定給眾生做一個最好的榜樣,像觀世音菩薩他修耳根圓通,連他的名字都符合他的法門,觀世間的音聲,尋聲救苦,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特別利,他就利用音聲度化眾生,他修持的方法就是反聞聞自性,這個比較不容易了解,可以參看《華嚴經》二十五圓通,另外有一位大勢至菩薩,他修念佛圓通,〈圓通章〉裡面有一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教人念佛最好的方法。第五、禪定,有定力的人絕對不受外面境界所引誘,內不生煩惱,外不受誘惑,這是定。最後一個般若,就是理智,我們所講的理性,菩薩不會感情用事,非常的冷靜,對一切事理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菩薩決定符合這個原則。所以我們對佛法,若真正有稍微一點深入,眼睛要放亮,修行人那些是真的,那些是假得,因為現在冒牌的佛教的很多。真正的修行人,他的心一天比一天清淨,一天比一天慈悲,一天比一天增長智慧。所謂:「煩惱輕,智慧長」相貌一天比一天圓滿、光明,因為「相隨心轉」,所以從他的容貌威儀能夠看出來,那是不能裝的,自自然然的,如果看到這個修行人,說修得很好,一看面上無光彩,威儀不雅,就曉得他就是非常用功,也是走錯道路,他的修行不如法,佛法若真正有契入,是能夠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他的表現是一天比一天快樂,一年比一年快樂,這是他真正得到法喜,他的功夫有得力。如果學佛以後,不但煩惱沒減輕,又感覺得一天比一天苦惱,就要好好反省檢點,不是佛法的錯,是自己對佛法不契入方法。

「以經先咒」先講經再說咒,佛在人間說法當然先照顧人,鬼神後來再照顧,主要是為人說法,鬼神是旁聽,所以他們是附帶不是主要。如果佛在天上說法呢?那就以天神為主,既然佛在人間說法,當然經在前,咒附在後面,「咒得經而愈靈」。我們讀經有兩種讀法,兩種的目的。第一種是要求根本智,這種的讀法是恭恭敬敬,經本翻開,從如是我聞一直念到最後信受奉行,念得一字都沒念錯,一句都沒念錯,字字句句分明,不去求解,恭恭敬敬的念,沒有妄想,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懷疑,這種的讀經是修定,修根本智,根本智就是般若經所講的「般若無知」。我們修的無知,如果讀經的時候,想這一句是什麼意思?那一段怎樣解釋?那就錯了,你讀經的目的就破壞了,你是將經典當作世間的書去讀,那個得不到效果。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讀經就是修定,讀一個小時就是修一個小時的定。

修定的方法很多,禪宗是打坐,觀心或參話頭,許多方法。教下呢?都是用讀經的方法,淨土宗用念佛,有時用讀經。密宗是用持咒,這都是修根本智的方法,方法很多,所謂八萬四千法們,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統統都是修定,所以修定的方法門徑太多,我們只要選一種適合自己現在的生活方式,我們修起來很方便就可以。所以說讀經是修定,跟禪堂裡面打坐沒有什麼兩樣?但絕對不能夠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讀兩個小時,修兩個小時,這是第一種。
第二種的方法,就深入一層,隨文入觀,這必須已經得到根本智,已經得到定,才有這個能力,沒有得到定,就沒有這個能力。得定了以後,能夠將經裡面,佛所講的理論境界跟自己的心融合成一體。比喻說:讀《阿彌陀經》就到了極樂世界,西方世界的依正莊嚴跟自己的身心融成一片,那個境界就高了,利益就非常非常大。所以說「咒得經而愈靈」。咒是密說,經是顯說。無論是經是咒,統統跟自己心境融成一片,這是真正的功夫。我們的心、願、解、行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完全融合成一片,這是第二種的讀法。可是我們現在恐怕大多數的人,這兩種的讀法都沒有。所以學很多功夫都不得力(利益),原因在那裡?不會用心。方法搞錯了,我們聽經,每聽一遍,提醒一遍,薰習一遍。但煩惱的習氣太大,我們這一點薄弱的薰習抵不過,境界一現前馬上就迷倒了,不但在一般的境界迷,正在讀經也是迷,正在念佛也迷,妄想一大堆,這就難了。所以蓮池大師講「交相為用」就是經咒相交相成,這個方法非常的好。

「往生咒」不是出在《阿彌陀經》,也不是出在《無量壽經》,淨土三經都沒有,它是出在〈不思議神力傳〉。「持此咒者,滅罪往生」佛說的很清楚、很明白,若是專修這個法門,專持往生咒,確實能夠滅罪,確實能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佛說的不錯,在五經讀本裡面,經上說的很清楚,往生咒念三十萬遍,就感應阿彌陀佛現前,過去有一位張齡老居士,現在不在了,我們在大殿柱子那對聯就是他作、他寫的。總統的紀念歌也是他作的,他是以前老總統的秘書是一位才子,他們夫妻兩個,早年淨空法師講經,可以說一次都沒有缺席,每天都去聽,他看到往生咒念三十萬遍,就能夠感應佛現前,他就每天認真每天念,念到滿三十萬遍,他告訴法師,法師呀!不靈呀!佛沒有現前,什麼感應都沒有,這個造的罪就很重,為什麼呢?造謗法的罪,不是咒不靈,是他不如法,當你念這個咒,先問罪有滅沒有?若無滅罪,怎能感佛現前。罪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煩惱就是罪,若一天到晚口裡都是在念咒語,妄想、分別、執著煩惱都不生了,這樣罪就滅了,三十萬遍的往生咒是要相當長的時間,這麼長的時間當中,你不起一個妄念,就是我們經上所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那才有路用,才有感應。如果一面念往生咒,一面打妄想,這就不如法了。所以諸位一定要知道,這個的關鍵所在。

大勢至菩薩教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兩句話說的太好了,不但是淨土修行的秘訣,任何一個宗派,任何一個法門,也都不能離開這個原則,離開這個原則,違背這個原則,無論修學那個法門,都不會有(無法度)成就。無量的法門,特別是大乘法門,目的是在「明心見性」,淨土宗的「理一心不亂」,就「明心見性」,跟禪宗講的名詞不一樣,但是境界完全相同。他們說大徹大悟,見性成佛,淨宗講理一心不亂,實報莊嚴土往生,就是見性成佛。可見那個原理是相同的,一定要做到淨念相繼,淨是清淨心。禪宗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心裡要一物都沒有,這個心才清淨心現前。如果誤解以為我現在空空洞洞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那是無明,將無明當作「本來無一物」又搞錯了。所以這是一絲毫都不能錯會,佛的心清淨,確實沒有一個念頭,雖然沒有一念頭,但是他沒有一樣(項)不清楚。「寂寂生生」寂是清淨寂滅,生是照的清清楚楚,沒有一樣(項)不明瞭,那才是「真性」,寂是不落在「妄想」裡面,生是不落「無明」裡面,兩邊都不落,這才叫真心。我們凡夫很糟糕,不是妄想那邊,就是無明這邊,總搞不清楚這是我們修功夫很困難得力,很困難有成就的因素。那麼我們讀經就是依照這個原理所採取的修行方法,譬喻說:我們念《阿彌陀經》不長,我們讀時,讀的字字分明,句句清楚,這就是不落無明,讀經的時候,沒有一個雜念,沒有一個妄想,心地清淨寂滅,那個方法就用對了。讀經不能分別,不能有妄想,不可以想經的意思,這個很重要,所以讀經是真正的修行。前面有說過,在讀經的時候,能夠同時修戒定慧,當你在讀經的時候,不會犯規矩,守法這就是戒,你的心一定在經文每一字、每一句上面,沒有妄想即是定,而念得字字分明一字都沒有念錯,就是慧了。
十大願王「廣修供養」,如法修持,這才叫做真供養,我們曾經講過,有一些人迷惑顛倒,認為讀經是讀給佛菩薩聽的,佛菩薩看到我真認真就保佑我,所以我天天念經給他聽,這是糊塗,這是大錯特錯了,本來這是修行非常好的一個方法,我們不會用這個方法,錯解這個方法,所以得的效果,往往是相反的,所以滅罪要曉得什麼叫做罪?妄想、分別、執著,煩惱就是罪,讀經、持咒真正有得到效果的時候,那麼妄想少了,煩惱輕了,這就是你罪業滅掉的現象,三十萬遍的往生咒念了後,確實能夠達到相當清淨心的程度,就是平常所說的,縱然不能到一心不亂,至少也到功夫成片,有這種功夫就決定往生是沒問題,但是我們自己不會用功,今天往生咒念一千遍了,就記起來了,我念了一千遍,明天我又念了兩千遍了,是為記數,這樣念的心裡參雜這麼多的妄想,參雜這麼多的欲望,尤其是求感應的心,求神通的心那麼切,不過這還算不錯了,沒有遇到妖魔鬼怪,現在的人都喜歡求感應神通,凡是求神通,求感應都很容易被魔所擾亂,被妖魔鬼怪所欺騙,這包括神棍等等,妖言惑眾之類。其實滅罪往生是真正有這個功效,有這個功德。所以往生咒以「拔業障,生淨土為名」。
「陀羅尼」是梵語,翻作中國的意思,叫做「總持」意思是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也就是我們所講的鋼領,佛法的鋼領。其次解釋「業障」我時常聽人家說消業障,如果業障這兩字都不知道的話,到底要消什麼?現在學佛的同修每一個人都希望消業障,我有業障這一類的話,但是問他什麼叫業障?他說不出來,說不出來是要消什麼呢?一定要清清楚楚知道他是什麼。障就是障礙,障碍什麼呢?就是障碍了真心,障碍了本性,真心本性被障碍,這個障碍就真愛重。什麼是障?業就是障。業是什麼?業指事業。那個人不喜歡做事業?希望自己的事業做越大越好,其實事業做越大障礙也就越大,煩惱也就越大了,「人」生下來很可憐,你看一入學讀書,學校發的作業簿,他就作業了,從一入學開始,一直作到死都作不完,你看這就是造業呀!所以人為什麼不能出六道輪迴,就是他的造業,從來沒有終斷過,拼命在造,造善業三善道投胎,造惡業三惡道去受報,這樣六道輪迴,那一天我們能夠不造業,就能停止輪迴的苦報。

「業障」有三大類,業障實在講有無量無邊,這三大類是平常經上所講的惑、業、苦,惑是迷惑,也就是煩惱業,是造作,苦是受報,那麼這三障:煩惱障、業障、報障(我們時常念願消三障諸煩惱,就是指這三障煩惱)我們不說細的,說粗的,細的很不容易知道,粗的呢?「百法明門論」自《瑜伽論本事分》中略錄百法之名數成為《大乘百法明門論》一卷,裡面所講的二十六種煩惱,六個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惡見),二十個隨煩惱(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憍、無慚、無愧、掉舉、惛忱、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就是這二十六個煩惱造成了六道輪迴,假使這二十六個煩惱都斷了都沒有了,六道裡面找不到你了,所以說能造六道輪迴就是這二十六個煩惱,煩惱是障,它本身就是障碍,心裡面有煩惱,外面就造作,上一次我們解釋懺悔偈的時候,曾說過煩惱是由什麼去造作?是由身口意去造作,身體的動作是身在造業,言語是口在造業,起心動念是意在造業。所以煩惱表現在身口意三業上來發揮,就起作用,這個我們要知道,我們時時刻刻要有警覺,依照佛的教誡,不造惡業。那麼既然有造作,後面一定有果報,善因就有善果,三業道的果報。惡因一定有惡報,三途地獄、餓鬼、畜生,我們生生世世無量劫以來都沒有辦法脫離輪迴,都在六道裡面輪打滾,而且是一世不如一世,什麼原因呢?我們造的惡業比善業多,一生一生一世一世累積起來,都是往下沉,不會往上浮,這個事實只要我們頭腦冷靜想看看,不要想久遠,想今天從早到晚,我的起心動念,我起了多少善念,起了多少惡念,你就會曉得了。什麼是善念?什麼是惡念?簡單說為一切眾生的,為大眾利益的是善念,為自己、為個人、為我一家人的(自私)是惡念,你起的念頭到底那一種念頭多?如果是為自己的念頭多,那麼換一句話說,你就往下沉,你不是往上面浮,這就說明了六道輪迴的可怕!我們在六道裡一世不如一世,一世比一世苦,這是事實的真相,不可以不知。

下面這次往生咒是根據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所說解釋,大師說:「今言業障」明明是三障,可是他沒有說拔三障得生淨土,只有說拔業障,得生淨土。因為若沒有煩惱就不會造業,若不造業就不會受報,所以業在中間就能夠將上下都連貫起來,因此以業障攝前後最合理。他說:「煩惱者業之因,報者業之果,業必有因,業必有果,故攝二障」。這是講以業障將前面這個煩惱跟後面的果報,統統包括在裡面了,大師又說:「除障貴除其本,如根絕不生芽,芽不生,則枝葉華果,悉不生故。」除障有人在枝葉上除,有人在根本上除,那麼這就看人的根性了,上上根的人,利根的人,他知道從根本修,從根本下手,中下根的人,他不明白這個道理,也沒有辦法從根本修。所以佛就教他們從枝葉上修。比喻一棵樹,這顆樹我們不要的時候,聰明的人從樹頭(根)挖,樹頭一挖,樹就能夠搬走,那笨的人,不要的時候,先將樹葉、樹枝一枝一枝剪下來,然後鋸樹幹,最後才挖樹根(頭),這樣多費事、多費時間,這種在佛法中講,叫作漸修,漸修就是用這種的方法。頓修的方法,是從根本下手,禪宗就是從根本,但這要曉得他們還有分南北兩大派系,神秀大師所接引的對象,雖是大乘根性,但還是從枝葉上修。六祖惠能大師這一派,他是從根本上下手,他接引的是上上根人。淨土宗是從根本修,密宗裡面有從根本也有從枝葉的,所以成就不一樣。淨土宗不管是什麼種根性,統統從根本修,為什麼?,因為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根本中的根本,上根人用這個方法,下根人也用這個方法。文殊、普賢菩薩用這個方法,阿鼻地獄的眾生也是用這個方法,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有四土三輩九品,這個可以說是理上有分別,事上沒有分別。看《無量壽經》就知道,事上平等的,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的世界,事上平等,我們這個世界每一個人,個子(體格)高矮不一樣,相貌也是不相同,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體格都一樣高大,相貌完全一樣,都跟阿彌陀佛一樣,這在《無量壽經》講的很清楚明明白白。所以那個世界叫做平等的世界,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三輩九品。因為各人所證的理有深淺之別,所以理論上講不平等,但事上是平等,事上為什麼平等?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老實說我們帶業往生,煩惱沒有斷,怎麼可能平等呢!絕對不能平等,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這個是真的不可思議。是十方諸佛一切剎土裡面所沒有的,我們遇到這個法門一定要珍惜,如果這生輕易放過了,想以後再遇到那就非常非常的難得,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所以除障要除本。「今此咒持之,則煩惱不起,是拔業障本也」。所以持咒你要懂得,如果持這個咒真正的能把自己的妄想雜念伏住了,這叫持咒,這叫做功夫得力,假使一面念往生咒,一面打妄想,不要說三十萬遍就是三百萬遍、三千萬遍也沒用。就像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沒有用,為什麼?你持得不如法,你不會用心,佛法的修學無論是那一個法門,那一個宗派,最要緊是會用心,這個很重要,不會用心模仿那個樣子,只有外表沒有實際的內容,是不能成就的。佛法是講求實質,實在講並不重視外表,如《不思議神力傳說》:「日夜各持三七遍,滅五逆謗法等罪是也」。三七是二十一遍,往往有些人看到這個,心裡生起疑惑,這往生咒不長呀!每一天早上念二十一遍,晚上念二十一遍不困難呀!五逆謗法是極重的罪,要墮阿鼻地獄的呀!這樣可以滅罪嗎?這是真的嗎?你們說真的還是假的!大家可以試試看。張齡居士念三十萬遍沒效,其實佛說的沒錯,是我錯解了如來真實義,早晚課誦是佛弟子(最底限度)每天要做的,早課的用意是提醒我們,我們這一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處事待人接物要遵守佛菩薩的教導,所以早課是提醒,晚課是反省,我這一天有那些作到,有那些沒作到,做到的要繼續保持,沒做到的做錯的要改過自新,要認真懺悔,這才叫做早晚課,不是早晨念一次經咒給佛菩薩聽,晚上再念一次給他聽,我們自己的言語造作、思想行為與經訓根本就不相關,這種的早晚課,老實說是有罪過的,什麼罪過呢?早晨騙佛菩薩一遍,晚上又去騙一遍,天天騙佛菩薩,這個罪過就重了,若明白這個意思,你就曉得早晚課的意義了,早晨念二十一遍念得身心清淨,要把這個清淨保持一天,不是說念完就沒事了,這才是叫做持往生咒。如果你學了後,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去應用,那你學就沒有用處了,就不符合「學以致用」這句話。晚課再有二十一遍,夜夢不顛倒,日夜身心清淨,若這樣三十萬遍怎麼不往生呢?怎麼不消罪業呢?所以不是佛菩薩的錯,是我們將意思解錯了,以為經上講的早上念二十一遍,晚上念二十一遍就可以了,五逆謗法的罪照做沒有關係,念二十一遍往生咒就抵消掉了,這種想法就大錯特錯這叫做大邪見。邪知邪見這一點我們要曉得。經咒佛號確實功德威神不可思議,我們修行人都是錯解了意思,都是做形式表面沒有認真實際在心地上下功夫,果然在心地上下功夫,那個收穫是沒有法子能形容,所以佛法的利益不是將來才得到的,是現在就得到,你的境界完全轉(改)變,跟過去沒有學佛絕對不一樣,跟一般世間的人也不一樣,確確實實契入佛菩薩聖賢的境界,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那多快樂呀!真實的享受,你不入這境界,這個利益你得不到,這種的歡喜你也得不到。讀經、持往生咒、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都可以、都能達到這個境界,不過就是要你會用功,如理如法修行,經典裡面所講的道理要懂得,要與理相應,經典裡面教給我們的方法,我們要明瞭、要將它做到與法相應,佛法真實的功德利益你才能得到。大師又說:「得生淨土者」這下面解釋怎樣才能生淨土?「輪迴娑婆,皆有業障」,「業障既空,穢土種滅」這是知道輪迴生死的因在那裡,在造業。為什麼造業?因為有煩惱推動造業,造業之後才有六道輪迴的果報,因此煩惱若還在,你的業障決定不能空了,所以消業障必須〝斷煩惱〞。斷煩惱一定會消業障,業障既然消了,穢土的種子就滅了,穢土就是指六道輪迴,種子是指因,六道輪迴的因若沒有,六道輪迴的果報當然就沒有了。永嘉大師講的「覺後空空無大千」大千就是六道,所以能夠「隨願往生」往生一定隨著自己的願望,想要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能達到目的,隨願往生嘛!「故得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就是說你業障消除了一定得生極樂國土。

諸位要記住,我們念佛能不能往生?念佛要業障消了才能往生。可是我們不是說能帶業往生嗎?沒錯,古大德給我們解釋得很清楚,印光大師文鈔裡面也講得很詳細,帶業是帶過去的業,不可以帶現在的業。過去沒有學佛不知道,所造的業這是可以原諒的,可以給你帶去,學佛以後知道這是壞事還要做,這就不能原諒。這個不可以帶,只能帶舊業,不可以帶新業,這一點諸位一定要知道,這也就是淨宗法門比其它法門殊勝的地方。其它法門說實在話,連過去的業都不能帶,一定要消乾淨才能出三界,所以阿羅漢出三界了,四果的阿羅漢煩惱統統斷盡,就是見思煩惱斷盡了。也就是前面《百法明門論》裡面所講的二十六種煩惱斷盡了,他才能夠超越六道輪迴。六道以外的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都沒有破(斷)所以不能見性,淨宗法門見思煩惱不必完全斷盡,只要把現行煩斷了就可以。什麼叫現行呢?就是現在這個時候發生作用。如果現在一面念佛一面起現行煩惱就不行,諸位一定要記住,絕對不能帶現在的煩惱。我們現在一定要修身清淨,這個很要緊,是我們這一生念佛能不能往生的關鍵所在。底下「總持者,總統攝持,更無遺失,即咒之別名也」,咒也叫總持,陀羅尼的意思。《彌陀經疏鈔演義》疏是解釋經;鈔是解釋疏;演義又再解釋鈔。可見一本經三層的解釋,所以經文「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疏給它解釋「陀羅尼者,此云總持」,這前面已講過,現在鈔又為「總持」作解釋,總持也就是咒的別名。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所以更無遺失。那麼「傳名不思議神力者,即經名不思議功德也。」這部彌陀經是《不思議功德經》,往生咒也是不思議神力咒,因為「持咒持名即得往生,故同名不思議」咒實在說就是經的密說,與經中的宗旨意思可以說完全相同,可見持咒和持名都能夠往生,所以同名不思議。

往生咒有兩個本子,一本(種)沒有問題,宋(劉宋)元嘉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翻譯的,有一個是求那跋陀翻譯的,到底是那一位搞不清楚,為什麼呢?因為這兩位同一個時代,究竟是那一位翻譯就很難考據了,或者懷疑是求那跋摩,陀與摩一字之差,他們兩位都是印度,同時來到中國弘法的高僧,這是簡單介紹翻譯的人。
下面解釋往生咒的正文,往生咒總共14句,相信諸位都念得很熟,並且會背誦,但是要念到能相應?這是一個問題,往生咒因為大家很熟,所以不用念,咒可以不翻譯,因為它是佛的密語,也可以翻譯,它不是完全沒有意思,不翻是以恭敬心去受持,容易得到利益。諸位要曉得,佛法修學所用的方法,無非是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打掉,就達到目的了,所以咒不知道它的意思,你就不會打妄想,老實念,容易攝心,容易入定,如果知道意思的話,你一面念,一面打妄想,反而不容易攝心,這在修學上,古人所講「念經不如念咒」經有意思,一面念一面想意思打妄想,所以不如念咒,咒沒意思,就不會去想,這個沒意思的咒越長越好,像往生咒不如大悲咒,大悲咒又不如楞嚴咒,咒長你不能念錯,一字一句都不能念錯,念的時候沒有妄想,沒有雜念,這就有功德了,久而久之你的心慢慢就會定下來,慢慢就達到清淨了,用這種的方法達到心地清淨的目標,是這個用意。但是又說:「念咒不如念佛」佛號功德不可思議,那麼究竟念那一種好呢?古人所說的是個原則,不能含蓋一切眾生的根性,有些人讀經容易攝心,有些人念咒容易攝心,有些人念佛號容易攝心,每個人根性不相同,我們自己選擇那個法門,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如果不知道可以試驗看,把讀經、持咒、念佛三種方法都試驗一個階段,用兩個月時間做試驗就會曉得,那一種方法對自己容易攝心!也就是我們俗語說的收心,看那一種方法容易收心,那麼這個方法對自己就有效果、有利益,就可以堅持用這個方法,一直用到自己真正達到心地清淨了,清淨心現前就是三昧現前。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作正受,正常的享受,就是健康的享受,清淨自在的享受,那才是真正的快樂,到心地清淨自在,自然就會生智慧了,所謂是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清淨心就是定。所以清淨心現前,就能夠開智慧,下面將這個咒的意思,依照古大德的解釋,簡單講給諸位聽。

「南無」這兩個字,在佛門裡面最普遍用的,用的最多,意思相信諸位都知道,「南無」是恭敬、禮敬的意思。我們平常講的敬禮,有皈依、有皈命的意思,那麼在梵語裡面稱為「南無」這個古音。在當時翻這兩字,那個音就念南摩,我們的語言會隨著時代變,字的形沒有變,讀音古時(古今)現在就不一樣,現在讀南讀無,古音讀南摩,咒語一定要念當時那個古音,發音才正確,所以到現在很多咒語念的不靈了,原因在那裡?我們把音全念錯了,不是念當時譯音,那個時代的讀音,我們用現代的讀音來讀,所以音不正確了,而且咒語裡面有許多是跟鬼神往來的,裡面有很多是鬼神的語言,那個音發錯了,他就聽不懂了,比如一個簡單的例子。美國的總統這大家都知道,我們中文翻譯的美國總統叫克林頓,他來的時候,你叫他克林頓,他一定聽不懂,不知你在說些什麼?音不正確,現在中外的,我們以中文翻的,叫他他都聽不懂,何況古時,那個問題就更大了,所以我們了解這一層,那麼現在怎麼辦呢?現在唯有以恭敬心,不管念對念錯都沒關係,至誠恭敬念就是。曉得我們是用這個方法來攝心,真的能夠攝心了,我們念咒的目的就達到了,所以不必去計較它的音,正確還是不正確,這個音想要正確非常非常難。密宗上師雖然代代口傳,口傳也不一定正確,法師還有他的鄉音,還有方言,你想他純正,像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的原音不可能,沒有辦法相信這個音,是釋迦牟尼佛當年所傳的原音。中國人有中國人每一個地方上的方言,外國也一樣,印度古時交通不發達,那個他們認為的大國恐怕連我們現在小鄉鎮都不如,但是也有幾個他們所說的大國。所以每一個地方有每一個地方的方言,每一個地方有每一個地方的文字,我們中國的文字到秦始皇的時候才統一,在秦始皇沒有統一之前,中國的文字很複雜,同樣一字就有很多讀法,所以像這些情況我們都要明瞭。因此佛才教我們四依法。「依義不依語」意思對了就行,語言翻譯的文字上,不必去計較,只要他的意思正確,我們就可以遵行。所以1.「南摩」是皈依、皈命恭敬的意思。1.「阿彌多婆夜」就是阿彌陀佛,梵音翻過來的,「阿彌陀」後面還有尾音,「婆夜」是尾音,我們翻阿彌陀佛,阿彌陀那個尾音省略掉了,「阿彌多婆夜」這是完整的連尾音都有。2.「哆他伽哆夜」這一句翻做如來,合起來就是皈依,皈依阿彌陀佛如來,這個阿彌多婆夜要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無量壽、無量光,這是彌陀經上所說的,實際上他這個無量是包含一切的無量。3.「哆地夜他」有很多咒裡面,念「怛姪他」跟這一句是完全相同的,梵音是一樣的,只是譯的字不相同,翻成中文的話是「即說咒曰」般若心經裡面,就是直接把這一句譯成中文「即說咒曰」,從這句下面是咒語,前面是佛號,從第四句到第十四句,這十一句是咒語,咒語一開端4.「阿彌利都婆毗」「阿彌利都」是無量意,「婆毗」是光明,所以這一句是無量光,阿彌陀佛的名號是無量光。5.「阿彌利哆」是無量。6.「悉耽婆毗」「悉耽」翻成中國的意思是「一切義成」,義是義理,成是成就,一切的義理圓滿成就,「婆毗」與上面一樣,光明的意思,可見這個咒語都是讚歎阿彌陀佛無量光壽,一切的無量都是這個含意。7.「阿彌唎哆」是跟前面一樣意思,都是稱無量壽佛。8.「毗迦蘭帝」這一句裡面含多義,有很多意思,第一、有無碍心的意思,佛與大菩薩在十法界裡面度一切眾生,就像華嚴會上所講的,理事無碍,事事無碍。第二、有方便的意思,善巧方便,普度眾生,他含有這麼多意思在裡頭。下面9.「阿彌唎哆」是無量義。10.「毗迦蘭多」上面一句是8.「毗迦蘭帝」一字之差,意思很接近,稍微有一點不同,他這個後面有真如不退的意思。一切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圓證三不退,有這個含意在裡面。11.「伽彌膩」就是極樂世界,就是彌陀淨土,安養國土。12.「伽伽那」是比喻,是讚歎,他的意思是虛空或者是我們講的天界,六道裡面講天道是高高在上,廣大無邊,所以用虛空、用天界來做比喻。下面一句13.「枳多迦利」這句也是含多義,他有諦住的意思,諦是真實,說明一切眾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最真實的,往這一條路是正確的,所以華嚴會上文殊、普賢二位菩薩都發願求生淨土,還有就是非常歡喜,樂意求往生,有願意去的意思。後面14.「娑婆訶」這是所有一切咒最後都有這一句,這句翻成中國的話,就是快速的圓滿,是一個祝願的意思,希望我的願早一天成就,早一日圓滿。這十四句是古大德給我們解釋咒語的大意,但是這個咒語的意思,你們了解固然是很好,不了解也沒關係,不了解老實念也一樣,如果了解呢?我門念這個咒,可以隨文入觀,念到那一句,這個境界能夠現前更加好。

下面繼續說明持咒有五種的利益,我們所解釋的往生咒,是根據蓮持大師《阿彌陀經疏鈔演義》其中還有經文,這裡順便解釋一下,因為經文跟持咒有關連,經文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誦此咒者,阿彌陀佛常住其頂,日夜擁護,無令怨家而得其便,現世常得安穩,臨命終時任運往生」。大乘經典裡面,佛為我們開示都會稱呼「善男子善女人」為什麼?因為持咒是不是能夠得五種利益,諸位要知道關鍵就在這個「善」字。我們持咒像前面說過,有人真實依經典所講的,往生咒念三十萬遍沒效,他沒有想到,這一定要符合佛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持三十萬遍才有效,我們是不是「善男子善女人」?,關鍵在這裡,那麼到底這個「善」的標準怎麼定呢?《觀無量壽經》所講的「淨業三福」。西方極樂世界淨土法門,古大德所說的,他是大乘的大乘,是一乘的一乘,至高無上的法門,這個心若不善,怎麼能往生呢?

「淨業三福」最起碼的要具備第一福,這是我們所講的帶業往生,凡聖同居土,如果三土中,一福都做不到,那麼我這一生念佛苦修,只能說跟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結一個善緣而已,這一生想要往生很困難。為什麼?不符合佛所講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善男子善女人」。最起碼的善,三福中的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如果這最底的四句做不到,那麼你念經、持咒、念佛,都是跟佛結個緣而已,這一生想要往生很困難,第一善就是這四句做到了,凡聖同居土有份,如果再能夠做到第二善「受持三皈依,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大概方便有餘土也能有份,品位就卡高了,如果三善都具足「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就可以上上品往生,可見關鍵的字,往往我們把它疏忽掉了,輕易的看過,所以念幾十萬遍沒有效果的時候,他不怪自己,怪經典,怪佛菩薩,實在講佛菩薩是明明白白告訴我們了,自己應該想一想,我們是不是有善的標準!佛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有我的份嗎?這個卡重要了,所以淨業三福不能不仔細研究,你才能真正的明白孝養父母,什麼叫做孝?怎樣養?這個裡面是一個大學問,這是佛法的大根大本,具足這樣的條件,就是佛門的標準,完全符合「善男子善女人」的資格,然後選擇這個法門,用這個方法來修,所以說:「能誦此咒者,阿彌陀佛常住其頂」。這是第一個利益,阿彌陀佛常在你的頭頂,這個就是得到佛的本願威神冥冥中的加持,佛雖在你的頭頂,但是你自己看不見,雖是看不到,他真實的在你的頭頂上,在保佑你,在加持你,所以諸位要曉得,我們修淨業求往生,這個機會真難得,一定要使自己成為一個法器,這個法器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一定要具備佛對我們所要求的條件,我們統統具足,這才有資格接受這個法門。這個條件是什麼?就是「淨業三福」所以現在《觀經》裡面,有一段文很重要,韋提悉夫人親眼看見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生起無限嚮往羨慕之心,想要求生到極樂世界,向釋迦牟尼佛請教,用什麼方法修可以以往生!佛還沒教她修行方法之前,先教她修淨業三福,說完了囑咐她,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可見這個話很中要。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一切諸佛修行成佛都是以這個為基楚,沒有這個基楚決定不能成就。所以真正想要修,真正想要在這一生成就,不能不注意呀!

第二個利益呢?「日夜擁護」白天晚上阿彌陀佛與諸佛菩薩護法善神都擁護你,都保護你,為什麼?因為你是真正阿彌陀佛的學生,往生咒的第一句就說:「南無阿彌多婆夜」就是表示我皈依了阿彌陀佛,也就是阿彌陀佛真正的學生,我們今天的持念這個阿彌陀佛不承認的,不是真正他的學生嘛!什麼原因呢?因為我們不夠資格,這個資格條件是限制「善男子善女人」我們三福一條也沒做到。如果做到了就行了,做到了,你皈依才是真正阿彌陀佛的學生,阿彌駝佛的學生,一切諸佛都尊重你,菩薩善神那有不擁護的道理呢?
第三利益,「無令怨家而得其便」這個怨家債主也沒有法度接近你,這個好處在那裡呢?當你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一帆風順,沒有魔障,「怨家而得其便」就是魔障,魔障多,魔障絕對不能避免,為什麼?因為我們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跟一切眾生不曉得結了多少怨呀!由其是吃眾生肉,吃眾生肉是跟他結了深仇大恨,佛經裡面講得很清楚,這不是假的,吃牠半斤,將來要還牠八兩,欠錢要還錢,欠命的要還命,這一生不還,來生一定要還,若想到這一些因果報應,實在太可怕了!所以以前不曉得做了些惡事,現在明白了,絕對不要再造了,不跟任何人結怨,不跟任何人有絲毫債務的糾紛,還的乾乾淨淨,我們在菩提道上才能減少障碍,這個是已經知道的,還有些不知道的呢!過去生中所欠的不知道的,怎麼辦呢?我們可以將自己修學的一切功德回向給他們抵債,「願以此功德,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個就是抵債,還債,你們不要來干擾我,我修行成就了後利益統統是你們的,回向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此地,所以佛菩薩護法善神,因為你自己有這功德,佛菩薩加持保佑你,就更方便更容易了,這一樁事情諸位若是詳細讀《地藏經》就明白了。

第四種利益,「現世常得安穩」你現在在這個世間常常得到安穩,就是我們講的平安!縱然有大災大難,你也能夠度過,平平穩穩度過,免受災難之苦,這就是說共業跟別業不一樣,這一點不學佛的人不懂,稍稍有一些修持,涉歷一些佛法的經論,大概多少能夠體會到這一點。所以我們要常常提醒自己修持、讀經、念佛,斷惡修善非常重要,為什麼呢?現在我們所處的這個社會是亂世,將來究竟要亂成什麼地步,誰都不敢預料,而且不是一個地區亂,是全世界都亂,什麼是最安全的呢?有修福有修德是最安全的,這是真(正)的,你雖是有財富,財是五家共有的(五家:惡王、不肖子、水、火災、盜賊)。再大的財富一天可以丟得乾乾淨淨,古今這個例子太多了,不是真正你的,權勢地位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正的保障,真正的靠山。真正的保障靠山是人要積德,有福有德你身上雖然什麼都沒有,但你到什麼地方,人家一看到就生歡喜心,就恭敬你,就來照顧你,這才真有福了,能夠度過災難,現世常得安穩,這句裡面誦咒是得佛力加持,但是你基楚的修持,這個德行就是那個善字,你是「善男子善女人」你是真正修淨業三福的,這種善人,能夠得到一切天人善神的保佑。我們常常要提醒自己今天在社會上有地位、有權勢、有才富,這是什麼?是暫時(過眼雲煙),換一句話說,你暫時有權處分,不是永久的,那麼暫時有權處分,我們若把它做好,做的是善事,積功累德。如果我們處理的不如法呢?就造罪業,要明白這個道理,人生非常短暫,何況古人講的黃泉路上無老少,一口氣不來,就是第二世了,所以什麼都要看淡,都要放下,盡心盡力為社會、為大眾造福,不要只想自己,不要只想自己的家庭,你若真正積德修福,你的家庭自然有佛菩薩照顧,有護法善神保護,比自己照顧(卡)週到,其實自己照顧不到,只有求佛菩薩、求護法善神來照顧才是可靠的。我們若仔細觀察,能夠了解事實真相,然後才曉得我們自己應該怎樣做法,也就是應該怎麼修法,這樣就不會有錯誤了,這是講現前所得到的殊勝果報。

最殊勝的是在臨終,就是第五種利益,「臨命終時任運往生」這裡面是無比的殊勝,就是能夠任運,任運是自在,生病就不自在了,不知道什麼時候要去,也是不自在,自己曉得什麼時候往生,不生病站著往生,坐著往生,古今確實有,這一點都不假的,能夠這樣一生沒有白過,這一生過的真正有意義,真正有價值。別人能夠,我為什麼不能?在台北市早年有一位念佛團,這個念佛團在龍江街中興中學的隔壁,這個創辦人李繼華老居士是印光大師的學生,這個老人家八十多歲往生的。在他往生兩個月前就曉得,有一個星期假日去看老朋友,向老朋友辭行,見最後一面,往生的那一天,因為他小孩都在美國,老夫婦兩個住在台灣,這一天兩老人家坐三輪車去念佛團參加共修,他們每星期有一次的共修,在三輪車上跟他太太說:他說我要往生了,你一個人會不會感覺寂寞?他太太不曉得他那一天要往生。太太是虔誠的佛教徒,所以說你能往生太好了,你就不必掛著我,這等於太太同意了,他們共修就跟平常打佛七一樣,不過只有一支香的時間,這一支香當中有半小時的開示,講開示都是這些老居士輪流講的,那一天聽說是輪到魏老居士,他就跟魏老對換,說今天由我來講,因為他年歲最大,是這個團體的創辦人,魏老很敬重他,就同意了,那一天他老人家一上台開示,講了一個半鐘頭,講得非常歡喜,苦口婆心勸大家要念佛求生淨土,講完之後向大家告辭,我要回家了,人家以為他八十多歲年紀那麼大,講了一個半鐘頭講累了,以為他要回家,沒想到下了台,講堂旁邊有個小客廳,他就在沙發上一坐就往生了。你看多瀟灑,多自在,往生之前講了一個半鐘頭,任運往生,生死自在(這個學佛才沒有白學)菩薩的眷屬他生到極樂世界是菩薩,而且不是普通的菩薩了。《彌陀經》上講的「皆是阿鞞跋致」菩薩,阿鞞跋致不得了,阿鞞跋致是圓證三不退的菩薩,那個地位多高呀!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的,一般的人若靠自己修,修到這個地位,阿鞞跋致最底的是七地菩薩,在別教裡面講,也要修滿兩個阿僧大劫才能達到這個地步,你看淨土宗的修行,一生就成就了,所以這個法門是真正不可思議,這是第五種的利益「臨命終時任運往生」。

所以諸位特別要記住這個關鍵的所在,就是那個「善」字,他標準在這個「善男子善女人」才能得到這五種利益。同樣一個道理「善男子善女人」你或者受持(讀誦)《阿彌陀經》或者能持彌陀聖號,都能夠得到同樣的利益,並不是只有念往生咒才有這五種(利益)。讀經、念佛統統都能得到,那個關鍵條件,就是那個善字,諸位特別要記住這一點,「淨業三福」你能夠把三福統統做圓滿是上上品。這五種利益就講到此,告一段落。今天是八五年度最後一次的共修,希望諸位在這短短十二次共修中,能夠有所收穫,才不會辜負諸位每星期在百忙中,抽兩個點鐘的時間在此,光陰一去不再回頭,所以我們要把握現在每一刻,不要浪它隨便浪費掉,希望我們要隨著新年的來臨,除舊換新,放下不好的煩惱習氣,過著自在快樂的人生,祈求阿彌陀佛的慈光隨時地照耀諸位,也希望諸位新年開始大家要爭取作佛陀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我們以三福的第一福作為我們明年努力的目標,諸位有同意嗎?我們大家先拜個早年,最後祝福諸位新年快樂!事事如意!達成願望!阿彌陀佛!

記得去年最後一次共修會,我們大家同意要做佛陀真正的弟子—善男子善女人。同時發願在三福中的第一福作為今年努力的目標,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嗎?所以無論如何一定要將自己的品德提升到這個標準,才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因為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地方諸善上人俱會一處,如果我們一點善都沒有,跟他們格格不入,他們是上善,我們至少也有一點兒善,在佛陀的加持之下,我們也跟上善的差多了,這才行,不能一點善都沒有,所以這要求做到「善男子善女人」的資格就非常非常重要了。
往生咒是密說,《彌陀經》是顯說,表達的方式雖然不一樣,內容實在是無二無別。我們看前面往生咒每一句翻出來的內容確確實實是教我們皈依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跟《阿彌陀經》的旨趣是一樣。蓮池大師這種的做法實在講,真(煞)費苦心,因為閻浮提眾生就像《地藏經》所說的,性情不定,朝三暮四,今天喜歡這個,明天又喜歡那個,念佛不老實,看到參禪的人,就想要去打坐參禪。看到學密的,他就想去念咒,這樣(款)的修學,是不會有成就的,不但念佛念不(無)好,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都學不成就。所以大師這個做法無非是教給我們專心(死心踏地)老實念佛。〈疏鈔〉每一段後面有稱性而談,這個稱性是屬於禪宗,這就給我們說明《彌陀經》那一段那一句豈不是上上禪呢?附上(加)往生咒不是學密嗎!往生咒是無上的密咒,我們這裡也有了,這個只有一個用意,一個目標,叫我們認識清楚老實念佛,念佛沒有一個不成就的。古德講的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這不是假的。下面『鈔』的解釋,大師把這個意思說得更清楚,「詳陳彼國,依正莊嚴,信行願門,如經所明,是之謂顯」,陳是陳說,詳詳細細把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陳說;依是生活環境的狀況,正是說阿彌陀佛以及十方往生到西方世界的那一些人,在西方世界修學的狀況,都講的很清楚、很明白,尤其我們把三經合起來看,古人叫做三經合參,《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合起來看,對西方極樂世界的情形就十分的了解,唯有真的了解,真的明白,我們的信心才能生起來,這信心生不起來是我們對西方的情形不清楚,聽說好,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所以有疑惑,這個信心就不清淨了,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瞭,信心才能清淨,有信心,有強烈的願望,願生淨土,願見彌駝,這個願非常的重要,有信、有願、才肯去實行,行是以念佛為正行,在《無量壽經》特別是經中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教我們斷惡修善,持戒念佛,這是助行。《觀無量壽經》所講的三福九品,也是屬於助行,正助雙修決定往生,像經上明明白白給我們講出來的,這叫做顯教,非常明顯。若「遵佛密勅,但持此咒,即得往生,是之謂密」最重要的條件是要絕對的信心,絕對不可以有一絲毫的疑惑,顯教裡面有疑惑還不要緊,因為經教裡面可以幫助你解決。密教有疑惑就不行了,就不能成就,所以要絕對的信心,為什麼?因為咒沒有解釋,佛這麼說的,你就老老實實持,就像經上所說的,你能將往生咒持三十萬遍,就決定能夠往生。古往今來確實有不少人,看到經上所說的,他就念,念三十萬遍了之後沒效果,你們知道什麼原因嗎?剛才講過,他沒絕對的信心嘛!一面念一面懷疑,試試看三十萬遍到底是真還是假的,不是真心,是用試探的心去念,這樣念三十萬遍,就是三百萬遍也無路用,這個毛病就出在他用試探的的心,看看靈不靈?結果就是不靈,所以持咒那個心不能假,不能用試探的,不能用猜測的,持咒的人老實講,我們常常講老實念佛,持咒的人要比老實念佛的人還要老實才行,有一絲毫不老實,那三十萬遍就白念了,不能成就,道理在此,不是咒不靈。

「了凡四訓」那個小注裡面有一段舉一個譬喻說:會畫符的,那個符就靈,不會畫符就被鬼神恥笑。那個符怎麼才會靈呢?誠則靈,誠的標準是什麼?曾國藩說過,在他的讀書筆記裡面對這個「誠」下了一個定義,他說:「一念不生謂之誠」心裡一個念頭都沒有,這是誠,心裡若有一個念頭就不誠。所以畫符的人,平常他要練習,練得很熟,若不熟,動一個念頭想一下就不靈了,所以他一筆下去,一道符畫成功,這個時候一個妄念都沒有,這個符就靈,起一個妄念就不靈了,所以說:不會畫符的被鬼神笑,不會畫符就是畫符的時候有念頭,同樣一個道理念咒,有人念的靈,有人念的聲音一字都沒有念錯,就是不靈,這個只有一個道理「誠則靈」。所以諸位要知道,越長的咒越困難,因為時間長不容易保持無打妄想,一個妄想起,那個咒就持不靈了,所以古人說:「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念佛六字或者四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四字當中一個妄想都沒有可以,很容易做到,靈呀!所以淨空法師勸大家用十念法來修持,一日的中間九次念十聲的佛號,方法是早晨起來盥洗完後,與晚上睡前各一次,一日三餐各一次,上午開工和收工各一次,下午開工和收工各一次,總共有九次,每一次稱念十聲四字或者六字佛號,日常若有定功課的人,可以照常。十聲佛號時間不用一分,容易攝心,這十聲佛號中間沒有一個妄念,這場功課時間雖然短,但效果靈,一日九次,從早到晚佛號不斷,一日生活中,佛號相繼,久而久之,受持的人氣質心性漸漸清淨,這十念法有二個名稱,一個是叫做「淨業加行十念法」這是對有定功課的人說的。因為這十念法是在原有的功課上加行的,另外一個叫做「簡要必生十念法」這是適合目前工商時代工作繁忙無定功課的人。而這個方法時間短容易攝心,符合淨念相繼,都攝六根的標準,效果就非常顯著,所以持咒念佛要懂得這個裡面的要訣。一件事情(佛)用兩種不同的方式來表達,一個是顯說,一個是密說,顯密圓融。如果「兼持則雙美畢具,單舉亦交攝不遺,故曰圓通」。這一句說的很好,「兼持」我們現在都採取這個方法,《阿彌陀經》念完再念三遍往生咒,有顯有密這個叫做兼持。「雙美畢具」畢具就是一絲毫缺憾都沒有。可是單舉呢?或者是單念經,或者是單念咒也可以。念經是顯,顯中有密,雖然不念咒,這個密意都在經中,單持往生咒也行,雖是密意,經也在密意之中,所以單持一種意思還是圓滿,這才叫圓通。因為講到圓通,順便解釋:『圓通是《楞嚴經》上的話,這句話在華嚴裡面叫做無碍,無碍就圓通嘛!有障碍就不通,就不圓了,這在《華嚴經》上清涼大師稱為四無障碍法界,所以圓通就是〝無障碍的法界〞。是指如來與大菩薩所證的境界,這個大菩薩是圓教地上的菩薩,無障碍的法界是指他們所證的,華嚴所講的理無碍,事無碍,理事無碍,事事無碍。楞嚴用圓通這兩個字,就統統把他說盡了。』

上一次我們講到《彌陀經》與往生咒兼持,是我們現在普通所用的方法,如果單念經,或者是單持咒意思也圓滿。下面我們就持咒與持佛名號作一個簡單的比較。疏鈔裡有一段文說:,「雖云交攝,而專持名號猶勝持咒,亦勝餘咒,亦勝一切諸餘功德」。這段的開示,老實講,要不是蓮持大師給我們講得這麼清楚,我們實在不知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雖然常聽到,也常常在祖師註疏裡面看到,但究竟是怎麼不可思議不曉得,懵懵懂懂含含糊糊(這個不行)。蓮持大師在這一段把怎樣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到什麼程度為我們說出來了,真是難得。下面(一句一句)為我們解釋,這段是〈鈔〉的文,「偏讚持名也」讚是讚歎,所有一切法門當中,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在這些法門裡面,諸佛如來、祖師大德都特別讚歎持名,而且專持阿彌陀佛名號,這究竟為什麼要這樣讚歎?底下就給我們說了「專持名號猶勝持咒」這是第一點比較,持名比持咒的功德大,比持咒的效果殊勝,持咒是持本咒,就是淨土宗的本咒,也就是往生咒,前面說過:「誦三十萬遍,則見阿彌陀佛」,往生咒念三十萬遍,就能見阿彌陀佛,但是經上給我們講持名「則一日一心即見佛現前故。」那往生咒就不如佛號了,佛號至心稱名,一日一夜阿彌陀佛就現前了,就得一心不亂,往生咒要念三十萬遍,佛才現前,這就說明咒不如佛號。蓮池大師講過這種話不是隨便說的,都是有經典做依據,三十萬遍往生咒要念很長的時間,這一句佛號一日一夜超過三十萬遍的往生咒。

下面又說:「又咒云:晝夜六時各誦三七遍,能滅五逆等罪」念往生咒就要晝夜六時,各誦三七遍,三七.二十一遍。諸位要記住,是晝夜六時,每一時念二十一遍,一晝夜念六次,晝三時,初日分一遍,中日分一遍,後日分一遍,夜分也是初夜分一遍,中夜分一遍,後夜分一遍,還要真誠的念,才能滅五逆等罪。而持名呢?一聲誠誠懇懇,這個剛剛才說的,要記住,要真誠的心,不誠就不行,至誠心念一句阿彌陀佛聖號,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可見佛號比咒卡殊勝,這都是佛在經上講的,但這關鍵就在真誠,這是因。佛現前滅五逆罪是果。諸位要知道,這中間還有一個緣,如果沒有緣,果就不能現前。因此我們每一天不只念一聲的佛號,佛也沒現前,這是什麼原因呢?當然第一是因不正,緣缺乏,緣是什麼呢?就是經上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這是緣,我們果然若是「善男子善女人」又有真誠的心,那就靈了。善的標準前面有說過,佛在《觀無量壽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就是淨業三福,這是善的標準,人天的善要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要真正做到,若做不到,天天念也沒用,天天念那不算是「善男子善女人」,做得到只是人天善而已。二乘的善還要加三句,從這個四句做基楚在加上「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三句,小乘「善男子善女人」。我們這個法門,這個經典,是大乘菩薩法,不但是大乘法,古大德說過這個法門是大乘中的大乘,一乘中的一乘,真正第一無上的法門。所以這個善的標準要求就更加高了,所以還要加上「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些統統做到了,以真誠的心來念這句阿彌陀佛,確實念一聲佛號滅八十一劫生死重罪,往生淨土上上品往生。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有人看起來,好像很愚痴,像倓虛法師講的,諦閑老法師那個鍋漏匠的徒弟,(鍋漏匠是古時盤、碟、磁器摔壞了,可以補好再使用)諦老法師在金山住時,當知客,有一天他家鄉來了一位老鄉,是他小時候的玩伴,這個老鄉找他說要出家,要認他做師父。諦老說:「你不行啊!你要出家,這麼大的歲數了,四十多了,沒讀過書,學經教自然是學不來,苦行又怕你無法忍受,你要出家不是找麻煩嗎?」勸他多次,他堅持非出家不可,這從小就認識又是老鄉,諦老不得已說:「你一定要出家,要聽我的話,我就收你做徒弟。」他說:「那當然,我認你做師父,你怎麼說,我一定聽。」諦老說:「你這麼大歲數了,現在要學經教也來不及,你就直接修行。」他說:「你說什麼我都聽,只要浪我出家」。諦老說:「早先有個做手藝的人,出家修行成道,你就學他的方法」。他說:「你收我做徒弟,你怎麼說,我怎麼做」。諦老接著說:「你出家以後也不必受戒,我給你找個小廟,你不要出廟門,就老實念佛,我給你找幾個功德主,護持你,供你吃飯,在裡面什麼都不需要,你只要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再念,黑夜、白天不間斷的念,什麼事也別管,到時候吃兩頓飯,我給你找功德主」諦老法師那時也很有名望,信徒很多,就託人辦好這件事,教他修行的方法,就是閉方便關念佛,一間小廟一個人住著,每天有老太太到時候來給他煮兩頓飯,聽諦老告訴他這個修行方法,一定是好方法,一定能得好處,但他也不知道將來會得什麼好處!諦老就回去金山了,以後他念了三、四年工夫,什麼地方也不去,他那時,人在初發心的時候,勇猛精進,告訴他這個法門,他就誠心,修到底。他聽老法師的話,只要睡醒就念佛,有時繞著佛念,累了就坐著念。老法師也不知他念得怎麼樣了!就這樣念了三、四年。有一天他對煮飯的老太太說:「明天你不用來給我煮飯了,我不吃午飯了」老太太以為明天有人請他,這三、四年也沒看他去那兒?他說在當地有兩個親戚朋友,他出去看看就回來,所以對老太太說:「明天你不用給我煮飯了」。老太太以為他出去一趟,明天一定是有人請他吃飯,第二天老太太掛念師父,到吃飯的時候,就去小廟看他有回來沒有?小廟貧窮不怕賊,雖是有門也沒關,老太太想想就說:「師父吃飽飯回來了。」裡面沒人答應,走進屋內,看他在床鋪下邊站著,臉向窗外,手上拿著數珠,老太太一看問他的話,他也沒有回答,仔細一看師父已經死了。念佛站著往生的,後來他幾位護法送信給諦老法師說:「你的徒弟站著往生了。」諦老坐船第二天就來了,一看他已經站著兩三天,就這樣直直的站著,老法師這才給他辦後事。人家念三、四年預知時至站著往生,他三福沒學過,你要問他三福,他不知道,他怎麼能那樣殊勝的往生呢?說實在,三福那十一句他統統做到了,統統具足,但是你問他,他說不出來,他雖是不知道,但他做到。這就是古人所講的「愚不可及」他雖然愚,什麼都不知道,但是我們不如他,他心地清淨善良,一樣一樣去比,這個標準他統統具足了,聽老師的話,奉事師長,他做到了。老師叫他怎麼去做,他一點都無打折扣,老老實實去做,百分之百的順從,樣樣都做到。所以他緣具足,心地真誠除了一句阿彌陀佛以外,什麼念頭都沒有,因具足,那麼它因緣具足,果報現前,當然是無比殊勝,這個我們一定要曉得,否則的話,怎麼有人念靈,有人念不靈!到底是不是他幸運?很僥倖?不是的,絲毫僥倖都沒有。所以理論事實真相明瞭之後,我們就曉得應該怎麼修!所以三福非常非常重要。

上個星期講到持咒與持佛名號的比較有三點,第一點:專持名號猶勝持咒,已經有作簡單的解釋。第二點:「亦勝餘咒」餘咒是指往生咒以外的一切神咒,都不如這一句阿彌陀佛聖號。《心經》講到後面「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而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我們看蓮池大師的〈疏鈔〉就知道,他說:「以十念便得往生,一生便得不退,威靈不測,斯名大神。」這個大神咒從名字的含義來看,那麼六字洪名當之無愧了。十念往生就是四十八大願裡面的第十八大願,第十八願是十念往生願,內容是說造作五逆十惡的人,臨終遇到善友勸他念佛,一念、十念就能往生,(一念是盡一口氣念佛,念多少聲不限定),這個有那一種咒能夠比這句佛號呢?縱然其它的神咒也有這個能力,但是「一生便得不退」大概其它的神咒找不到,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圓證三不退,這是所有一切神咒裡面都找不到的,也就是清楚明白給我們說持咒不如念佛的地方。但是這希有難信的法門,若不是有大福德、大善根、大因緣,那裡曉得名號的殊勝確實威靈不測呢!威是威德,靈是靈感,亦就是威德靈感(不法度)預測,因為「十念往生,一生便得不退」所以叫做大神咒。其它大明咒等,蓮池大師就省略沒有解釋,但是古大德在小註裡面有解釋,實在講這個很重要,所以下面為我們說明:「一心不亂,斷無明,見自性」,這就是大明咒,明是明心見性,名號功德的成就,要決在專精,名號好持,它很短,一句容易攝心,所以叫易行道。其它的跟這個法門一比較,都叫做難行道。沒有那麼容易,念佛持咒、誦經都是練功夫,練功夫最要緊的就是攝心,攝心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講的都攝六根,都攝六根就是攝心,我們能不能攝得住,是一個問題,越簡短、越精要、越容易攝心。所以諸位一定要知道,講理要詳細,越詳細越好,我們才能清楚,才能明白。修行的方法呢?就(要)越簡單越好,簡單才容易,所以修行不可以複雜,不能太困難,不可以多。那麼這句佛號就是符合這個條件,如果一句佛號真正老實念,縱然不能得一心不亂,功夫成片,決定不成問題。若是得到功夫成片,你眼前就有大受用,佛法真實的利益,你得到了,功夫成片到底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利益?

第一煩惱輕,煩惱還沒斷,斷就得一心不亂了,雖然沒斷,但是輕了,沒有以前那麼重。第二妄念少了,妄念還有,沒有以前那麼多。第三智慧長,人忽然聰明,以前對人、對事、對物都糊里糊塗,現在明白了,不糊塗了。第四法喜充滿,無論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心裡充滿歡喜,跟諸位介紹(講):法喜是我們講求養身之道,裡面最殊勝的營養劑,真能夠使你青春永駐,能夠使你不會老,無(不)病!而且對將來的前途一片光明。凡夫真可憐!生不曉得從那兒來,死不曉得往那裡去?糊里糊塗來、糊里糊塗去,這叫做可憐!所以你若得到工夫成片(成片是心裡的佛號成片,除佛號以外沒有其它的妄念。)那麼你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所以說前途一片光明,縱然在我們這一生當中得不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確實不是容易的,是最高段的功夫,但是功夫成片,我一定可以得到,等到我們往生的時候,佛來接引,佛光一照,就把我們成片的這點功夫立刻提升到一心不亂,這是佛力的加持,假使我們是「事一心不亂」(見思煩惱斷,謂事一心不亂)佛光一照就提升到「理一心不亂」(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境界)所以羅什法師翻譯《彌陀經》翻作一心不亂,並沒有翻錯,但是要知道梵文原來的經典沒有一心不亂這個意思,沒有一心不亂這個意思,看玄奘法師《彌陀經》的譯本就知道了,是「一心繫念」,但一心不亂確實是往生的時候蒙佛力加持,把你的功夫提升去,所以羅什法師翻這個意思,也不能說他錯了,一心不亂就能夠斷無明,見自性,所以這句阿彌陀佛就是大明咒。
下面說:「往生彼國,究竟成佛,無上咒也。」成佛沒那麼容易,成佛除了斷見思煩惱以外,要破塵沙煩惱,要斷無明煩惱。無論用什麼功夫,學那一個法門,你一定要明白,如果不斷煩惱,決定不能證果的,假使有人說煩惱不斷也能證果,那是騙人的,沒有這個道理,不過煩惱未斷,只伏住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叫做帶業往生。這個法門也說明很清楚,只帶舊業,不帶現行,這個前面也曾講過,不要以為帶業往生,就拼命造業沒關係,將來還可以往生,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帶的是過去的舊業,不是帶現在的業,這才能往生。所以為什麼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他把帶業往生搞錯了,認為現在造的業也能帶,這就錯了。所以無論是參禪或者是學教,或者學密(持咒)都要斷見思惑,才能成就了生死出三界,那麼現在我們想想看,見思惑能不能斷?不要說是斷伏都伏不住了,還有希望成就嗎?這是個大問題,真的仔細想一想,是非人我,貪瞋痴慢疑,沒有一樣放下,換一句話說,速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都有障碍,何況其它的法門!這就是心不清淨,心淨則國土淨,所以今天講實在的,唯一的目標,只有這個目標,能夠走得通的,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老實念佛,萬緣放下。蓮池大師到晚年只有一句阿彌陀佛,一本《阿彌陀經》求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保險了,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保險公司的大老板,決定一生成佛,而且成究竟圓滿佛,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確確實實是無上咒。
下面一句「證無生忍,迴入裟婆度眾生,無等等咒也。」無等等是無上的無上,沒有跟它相等,才叫無上的無上。為什麼沒有能跟它相等的呢?因為證無生忍,那麼什麼時候證無生忍呢?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證無生忍(無生忍簡單的說就是對無生之法忍可,了解透澈)這是所有一切經論裡面所沒有的,因為照一般經論說:無生忍是七地菩薩所證的,七地下品無生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再往上去是寂滅忍,十地下品寂滅忍,等覺菩薩是中品,佛是上品。那麼我們怎麼知道,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證無生忍的菩薩?,《阿彌陀經》上講的,《無量壽經》也是這麼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阿鞞跋致菩薩,阿鞞跋致菩薩就是無生忍的菩薩。但這不是修證的,不是修得的,是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的,你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你的神通、道力、智慧等等就跟七地菩薩一樣,但這是佛力加持的,不是自己修的,這個很難懂(不容易了解)。比喻:你投生在富貴的家庭,父親是一位大富翁,你從小受父親的福蔭,自己沒賺錢,生活環境過得那麼好,出門有豪華的轎車給你坐,這一種享受是享受你爸爸的,不是你的,雖然不是你自己的,但你具備有投生在這個家庭的因緣條件,你就有名份享受你爸爸給你的一切。同樣的道理,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所有一切享受,統統享受阿彌陀佛的,等到自己在那一種優越的環境之下,把見思、塵沙、無明惑斷了,進一步分斷無明,從十住十行十迴向斷三十品,再到七地的時候斷七品,總共斷三十七品無明,這個時候就是靠你自己,在你還沒到這個程度,是仗佛力加持,就好比你自己有能力在社會上做事,能夠賺錢了,這個時候你的一切受用是靠你自己的,不是靠你爸爸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這個好處,是其他諸佛國土所沒有的,雖然在你修學的那個階段很苦,沒有這麼好的享受,但是生到極樂世界的那一種殊勝,是任何一個佛世界都不能夠相比的,這個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我們的信心才能清淨,才能堅定,我們的願力才能真誠懇切,非去不可,到那裡得到阿彌陀佛無比殊勝的加持,你立刻(馬上)就可以回入裟婆世界,度你的家親眷屬,度有緣的人回入裟婆,這句是特別對裟婆世界感情重的眾生說的。其實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心開意解,就像禪宗所說的,大徹大悟,跟以前的心量不一樣,展眼看虛空法界,原來十方世界裡面有很多我們的家親眷屬,不僅是裟婆世界這幾個人,你同時都可以幫助他們,雖是迴入裟婆,但是沒有離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身邊也有你,裟婆世界也有你,是化身來的,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這種能力,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千百億化身,這多自在,十方世界你所認識人,有關係的人,你都能夠化身無量無邊,應以什麼身得度,就化什麼身,像觀世音菩薩一樣普度眾生。所以說這一句名號是無等等咒,我們應該相信這句名號功德不思議勝一切神咒。

持佛名號的功德殊勝,有提出三點作比較,今天說到第三點,持阿彌陀佛的名號超勝其它一切法門。下面這段說:「亦勝諸餘功德,六度萬行,法門無量,而專持名號,則種種功德,攝無不盡,以不出一心故」。這是蓮池大師在《彌陀經》〈疏鈔〉為我們指出念佛法門第三點的殊勝處。前面講過第一點的殊勝,念佛勝過持往生咒。第二點殊勝說明念佛勝過持一切咒,為一切神咒所不及的。現在第三點呢?蓮池大師告訴我們,它超勝了無量無邊的法門。因為無量無邊的法門,都不出這六字洪名之外,所以這一句佛號,實實在在是盡虛空徧法界一切諸佛的大總持法門。文中「六度萬行,無量法門。」大乘包括了小乘,而六度就是整個大乘法的總鋼領,無量無邊的法門,菩薩六度萬行就包括盡了,但是能夠專持名號種種的功德,更加攝無不盡,可見專持名號又勝過六度萬行,無量的法門,諸位要知道,它的著眼點就在這個「專」字,這字非常重要,我們今天得不到念佛的種種功德利益,問題就出在這個「專」字上,我們沒有在「專」字上下功夫,就像覺明妙行菩薩所講的加雜,我們念佛加雜的東西太多了,加雜很多世間法,心裡放不下的事情很多,還加雜許多其他的法門。因此持名的功德就不顯著了,假使我們能專,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都放下專持名號,那個功德利益就非常明顯了,而且很短的時間就見效,短到什麼程度呢?《彌陀經》佛給我們說:若一日,若二日,頂多七日就見效。你要問這是真的嗎?有可能嗎?確實真的,確實有可能,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能夠看到這些例子,看到這個事實。這是我們不能不相信,因為加雜不專的傷害太重。我們無量劫來,在六道裡搞生死輪迴不能出離,諸佛菩薩眼中看到,真正叫做可憐!迷在三界六道,三界六道像迷宮。雖然時時刻刻想出去,就是找不到門路,永遠在裡面團團轉,佛雖然講的很清楚,說的很明白,你想要超出,要「一門專精」這個話,我們聽多了,我們也看多了,可是從來不去做,多聽多看依舊不起作用,一定自己要認真的去做。在古時看到最明顯的例子,這是〈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記載的,宋朝瑩珂法師念佛三天往生的,法師有一天忽然想到梵行有虧損(缺),會墮惡道,所以向常住其他的住僧請示,對方拿了一本戒珠禪師所編的往生傳給他看,看了後有所感動,因此在室內,面向西設一個坐,關起來念佛,差不多念三天就夢見佛及大士給他說,你的壽命還有十年,你要好好努力勉勵自己,他向佛稟白說:「閻浮濁惡,容易失去正念,我願意早生安養(極樂世界),承事眾聖」佛也答應他說:你的志願既然如是,三天後才來接你,果然三天後他請大眾師為他誦《彌陀經》,他對大眾師說:佛跟聖眾來了,就這樣往生。還有一位現代的,在美國有一位從來沒有接觸佛教的周廣大,這個事跡曾說過,他臨終三天前接受耿繼華居士勸導他念佛求往生,結果三天後蒙阿彌陀佛接引。你看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沒錯啊!三天就成就!可見經上講的一日至七日不是騙人的,那是真正放下,徹底放下,一心專念的成果。平常一般的人念佛,我們在〈傳記〉裡看到,從半年到三、四年,大概都可以成就,有的人因為看到〈往生傳〉那些念佛的人,念了三年就往生了,他認為那是巧合,可能他的壽命到了,這是不可能有那麼巧合。三年功夫成就他可以走,也可以不走,不走是他想要留世間度眾生幫助別人,接引大眾,這是他特別的悲心。可是接引大眾要有緣份,那一個有成就的人沒有慈悲心呢?那一個成就的人自己能往生,而不願意多帶幾個人往生呢?這要有緣份,緣是什麼?我勸你,你肯接受肯聽,這就是有緣,我勸你,你不相信,不接受那就沒有緣,沒有緣就要走了,沒有理由再住在這個世間,有緣就是他在這世間多住幾年的理由,有度眾生緣一定要多住,沒緣呢?早一日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所以這是專,專精的利益不可思議。那麼我們的專,為什麼做不到?當然是沒有徹底放下,沒有徹底放下是因為沒看破,換一句話說,就是對兩個世界的情況沒搞清楚,如果把西方極樂世界跟裟婆世界的情形徹底明白,清清楚楚,那就不一樣了,徹底明白那麼世法間法決定不染,為什麼?你將《金剛經》佛所講的完全證實了,佛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呢?這兩句話不僅是說世間法,佛法也是虛妄的,佛在世間所講的一切佛法也是有為法,只要是有為法,就是虛妄不實的,就像手指月亮,手指頭不是真正的月亮,但必須借手指頭的指示,我們才正確知道月亮的方向。佛所講的一切法,就像手指頭一樣的作用,所以也是虛妄的,因此世出世間法統統要放下,放下之後真心就顯露出來,有一絲毫放不下,那都是障碍,都是麻煩,障碍什麼呢?障碍了我們自性,障碍了我們的本心,學佛最終的目的,最大的願望是成佛。什麼叫做成佛?就是徹底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人,也就是禪宗說的明心見性,心性圓滿的顯露,就是佛,就是究竟圓滿的佛,究竟圓滿的顯露,裡面一絲毫的障碍都沒有,所以大乘佛法常常說:「只須除妄,不必求真。」求真的念頭還是妄念,所以不必求,我們求生淨土,那是願。在日常功夫上不要有這個念頭,一句佛號老老實實念,如果一面念一面求這,又有(成)障碍,心很難得清淨,功夫很難成片,不容易得一心不亂,所以「願」跟「求」要辨別清楚,有願無求,心是清淨的,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藥師佛十二大願,平常大乘說一切佛菩薩的願,歸納起來不出〝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諸佛菩薩的總願,大願的鋼領,有願不免有求,這樣才能夠證實相。

下面說:「種種功德,攝無不盡,以不出一心故。」這個種種功德,不僅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所說的無量法門的功德,實際上呢?包括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功德,為什麼呢?因為不出一心,這句話的意思很深,又很實在,所以大家不要以為自己修學的功德很少,要到那一天才能成就呢?其實我們要是得一心,我們的功德就無量無邊了,為什麼?因為一切諸佛如來是一心,我們也得一心了,我們的心跟諸佛的心是一個心,沒有分別,沒有界線,那麼你想想,一切諸佛無量劫來所修的功德都變成自己的功德了,可是你要知道,如果迷,你一迷到底,迷人的心跟我的心還是一個心,這就是值得我們深思了,一心的含義是無盡的深廣,我們跟佛一心,我們跟人道眾生一心,我們跟跟阿鼻地獄的眾生也是一心,十法界因緣果報沒有一樣不具足,那一個果報起現行,這個權利確實不是在別人,是在自己,就看你怎麼選擇了,這是事實真相,因此眾生才有共業、別業的差別,你若覺悟了,迷惑就漸漸捨棄,悟性天天在加強,你這回頭,就是共業裡面出現了別業,就是這個道理,迷悟是真妄的關鍵,苦樂的關鍵,升墮的關鍵,聖凡的關鍵,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這裡舉出兩位作為我們的榜樣,一位是《觀無量壽經》當機者韋提希夫人,他在這個世間吃到苦,遇到仵逆大災難,想要得到解脫,向世尊請示,世尊還沒有教他,先把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狀況展示出來給他看,就像現在看電視銀幕一樣,佛是以他的神力把諸佛剎土變現在她的面前,讓她都能看見,她統統看完之後,她選擇極樂世界,世尊很歡喜,她選擇不錯,這一尊佛歡喜讚歎,一切諸佛都歡喜讚歎,這一念覺悟,真不可思議,真實了不起,因為無量劫來的輪迴,你在這一生選對了法門,決定能夠超越,而且一生當中圓滿成就,這是多難得多殊勝!任何一個法門就是選擇你有能力修學,也不能在一生當中成佛,這個諸位必須要曉得。另外一位是大勢至菩薩,他是淨土宗的初祖,我們在《愣嚴經》裡面讀到〈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他真是專,專到極處,從初發心一直到成無上道,他用什麼方法呢?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我們還要念《阿彌陀經》,他連《阿彌陀經》都不用念,就是一句佛號從初發心到成無上道,成無上道之後到十方世界教化眾生還是用這個法門,自行化他,永遠不變,我們在一切經裡面看,確確實實他老人家真是第一了,這個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效法,這也就是「專持名號」功德殊勝的證明。
[1]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 (卷1) T12, p0351c

2009年2月5日 星期四

解釋懺悔偈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有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1]
這首偈是《華嚴經》之普賢菩薩的偈子,「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第四懺悔業障,不過這次是簡單解釋。「懺悔」這兩字是華梵合稱的名詞。「懺」在印度叫做「懺摩」;「悔」在中國是懊悔的意思,現在是在這中間各取一字,所以叫做「懺悔」。約它內容說:懺與悔都是自己懊悔自己所造罪業的意思,不過稍有差別,懺是懺除過去已經造的罪業,悔是對於已經造的罪業,自己懊悔,自己禁戒、發誓以後不再去造。懺又可以說陳露過去的罪業,悔又可以解說為改往修來,以上是解釋懺悔這兩個字的意思。

為什麼要懺悔呢?中國人有一句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天台智者大師說:「上至等覺菩薩,尚須懺悔,況我輩凡夫」!可見過失,任何人都免不了的,所以要懺悔。但問題是在肯不肯悔過,如肯悔過,所謂:「君子之過如日月之蝕」一經改悔,便得自新,佛在戒經中亦曾經告訴我們說:「自知有罪當懺悔,懺悔則安樂,不懺悔罪益深。」可見有罪不肯懺悔,不但(只)內心難得到安然,而且罪業還會越來越深重,所以懺悔業障在修學佛法的立場,是個極重要的法門。前面說過「人非聖賢,誰能無過」。每一個人不管他多麼修養,都不能否認自己有業障,依佛法說:我們過去有許多惡業,現在亦有很多過失,有了這些業的障礙,不僅是會感苦的果報,就是對修行也是一個大障礙,所以一定要把業障懺除的乾乾淨淨,使它對我們不發生障礙,我們才能向解脫大道一直邁進。其實懺悔,不只是佛教有這個法門,其他宗教也有他們的方法,但是他們方法,這裡就不講了,單就世間人犯罪來說,他們所認為與佛教所說的的罪業,還是有所不同。世間人犯罪,應受法律的制裁,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但要抓到犯人,才能治他應得的罪,可是犯罪的人,有的在他犯罪之後;不是等法律的制裁,他就想盡辦法逃走,使政府無法制罪,有的手段非常高明,不留下任何犯罪的證據,使政府無法治罪,法律上所辦的罪,是約表現在外面來說的,而且要有證據,所以要辦他的罪,他可以逃走,因此有很多犯罪的人,能消遙法外,這是世間常見的事實。佛法講罪的思想,是說人的行為錯誤,做很多惡業以後,在他本身會起影響的作用,如影隨行。不是有什麼人來辦你的罪,是要你自己負起行為的責任,譬如說:我們行為表現好,有遵守五戒十善,將來能夠升天,做人這是自己的能力,不是別人送你上天做人的,如果我們的行為表現不好,造殺、盜、淫等,將來墮落惡道,這也是自己的過失,不是別人把你打下去(治你的罪),假使我們種了解脫的善根,將來了脫生死,這是自己的功德,不是別人給你解脫的,可見我造業以後,還有業力的存在,到了相當時期必然要受應得的果報,這不是什麼人可以赦免的,也不是自己可以逃避的,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自作自受,這是佛法的根本論題。既然不論做什麼,都要自己負責自己去受報,那麼無始以來,各種罪業阻礙我們向出世大道前進,我們應該怎麼辦呢?現在唯有用一種懺悔的力量,將此惡業除去,但這是靠自己本身來懺悔,絕對不可以說,我的罪業太重請佛陀給我赦免,假定以這種心情來懺悔,那是不合佛法的本意。既然如此,那末向佛懺悔究竟有用還是沒用?當然是有用的,不過這不是求佛的赦免,而是自己本身發出的力量,就在至誠懇切懺悔時,從自己心裡內產生一般向善的力量,來懺除罪障,使自己得到安慰!但經過懺悔後不要為此擔心,因為做善,亦有力量,可以抵銷惡的勢力,表面上看起,好像是外力的加持,其實是本身的力量。

現在(我們)進一步去追究,我們所有的罪業,是由什麼力量推動驅使我們去做呢?原來是由煩惱的力量在推動,使身口意去造作一切惡業,煩惱很多通常說有八萬四千煩惱,但最根本而活動最強的,當然是貪瞋痴三毒,毒是比喻,毒藥會毒害我們生命,但此三毒是會害我們的法身慧命。關於三毒,簡單的說:「貪」就是佔有欲,一個人貪心大,就是他想要把一切佔為己有,見一樣貪一樣,看到別人有什麼好東西,立刻就想要佔為己有,所以眾生的貪是無止境。「瞋」就是發脾氣,有時是受人觸怒而發脾氣,有時無理取鬧而亂發脾氣,有時從爭論中而妄發脾氣,脾氣這個事情,隨時隨地都會來,來時沒辦法控制,這是非常不好的,何況:「一念瞋心起,八萬障門開。」怎麼可以不謹慎呢?「痴」是糊塗,對於事理不明,對因果不信,對凡聖否定,換句話說,就是認識上有毛病。諸位想想看,我們那一個沒有這三毒煩惱在內心裡發生搗亂作用,使我們的身心不得安寧?我們的身口意,本來是安分守己的,但因三毒煩惱不斷的推動它,使它無法(度)不向外發生活動作用,而且在煩惱的驅使之下,總是向不道德的方面去作業,所以說貪瞋痴是造惡的推動力,身口意是造惡的工具,在他們互相合作之下,致使我們造成無量無邊的罪業,但是推動力的貪瞋痴是心裡的一種作用,是依主體的心識才能發生活動,這樣說來,眾生的罪業還是由於被污染不淨的心來,心是造作一切罪惡的根源!而眾生所做的罪業不是從今生才開始,是無始以來就有的,莫怪每一個眾生從無始以來所作的惡業,如果累生累劫的累進起來,就像《普賢行願品》所說的:「若其惡業有體相」那麼「盡虛空也不能容受」!可見惡業是有這樣多了。過去所造的已經造了,現在只有依法懺悔,但是還未造的,我們應該時時檢點,不要再繼續造下去,「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這是最重要的一點!或許有人認為,業既然無體相,造了也就算了,為何還要怕它?這是不負責的說話,絕對是錯誤的見解,要知罪業雖然無體相,但有一股很大的力量,好像一條無形的繩索,把你縛得緊緊。要牽你向東,你便向東,牽你向西,你就向西;要牽你到地獄,不管你怎樣嫌地獄苦,不願意去也得去;要牽你做畜生,不管你怎樣嫌畜生苦,不願意做也得做。業力規定你如此,要逃也逃不了,所以千萬不要以為惡業無體相就疏忽!要知,我們造了惡業,在還未感果之前,其力量始終是存在,並且還為我們帶來各種不幸的後果。佛法常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家中所有的財產,金銀珠寶、汽車洋房等等有那一樣能陪你去?只有所造的罪業,不管你願意還是不願意,總是不離身跟著你,在座諸位,如果這個時候覺悟還不遲,這次共修有安排禮懺悔偈,不過大家必須以最至誠懇切的心,向佛發露求懺悔,但是大家一定要明白這一個事實。所謂:「懺悔」是不二過,不要以為可以懺悔,就不怕再犯過,反正犯了後再懺悔,這一種想法是大錯特錯,要清楚不二即是沒有第二次,如果一犯再犯,也就不必求懺悔了,但後果要勇敢承擔,不可怨天尤人。以為老天對我不公平(不幸的事都跟著我,其實這是自己造成的)。

另外還有一種好的辦法,我們前面曾經說過,眾生的罪業是由污穢不淨的心來,心是造作一切罪惡的根源。那麼是不是應該由根源下手(對治)我們可以從污染不淨的念頭轉過來,使心地清淨,其實清淨心是人人本具的,是因為後天一念妄動的無明黑暗,把先天清淨心遮蔽,致使人陷入罪惡的苦海不能自拔,而淨土法門特別強調就是「清淨心」。佛預知末法時期的眾生罪業深重,所以建立極樂世界形象,叫你去想、去求,將想〝是非人我〞,〝貪瞋痴的心〞,轉為想阿彌陀佛,將求世間五欲六塵之心,轉為求生極樂世界,那麼無始以來不能解決的問題,用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轉染為淨,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煩惱統統滅掉,心如果恢復清淨,看宇宙人生的真相就能清清楚楚,如此就不會受外面五欲六塵所引誘而起貪瞋痴煩惱,所以說:念佛能淨身口意三業,治一切煩惱心病,希望大家攝心專念(念到心空境寂,煩惱障自然消除)把人人先天本具的光明清淨心發掘出來,驅除後天的無明黑暗,使人心充滿了無量光明,那麼人人都不會犯罪,人人都可以過著快樂幸福的精神生活!祝大家早日成就!阿彌陀佛!

[1]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0) T10, p0847a

2009年1月31日 星期六

解釋讚佛偈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1]

這首讚佛偈每天都有念雖然只有八句,但這八句就將阿彌陀佛在虛空十方法界,諸佛國土,度化眾生的大恩大德,統統包括盡,這八句作的非常好,「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這是讚阿彌陀佛報身的相好無比(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阿彌陀佛是梵語,翻譯中文是無量壽、無量光。「壽」代表時間,表示佛性不生不滅的意思,因為是不生不滅,所以才能稱無量。「光」代表空間,表示佛的智慧圓照十方,以佛家的術語說,就是「豎穹三際,橫遍十方。」這就是把一切法都包括在內,這個名號是一切自性圓滿的德號,是法界圓滿的名稱。佛身如紫金山,光明遠照十方而無所障礙,此地所講的身金色,不僅僅是指佛身的色相,言外之意是稱讚佛的尊貴,無比的尊貴,是這個意思。「無等倫」倫是同類(平等),同類的無等,是不能跟它相等的,也就是佛身的相好,光明無有相等可比倫的。世尊在《無量壽經》讚歎阿彌陀佛,實在講成佛是佛佛道同、佛佛平等,阿彌陀佛跟一切諸佛那有差別?但是平等中還有特別突出的,《無量壽經》第十二品,世尊跟阿難說:「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剎,或照百千佛剎」惟(有)阿彌陀佛(的)光明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佛剎(土),諸佛光明所照遠(或者是)近,這完全看他未成佛(視其前世)在因地中求道,所發的願大小不同而各有差別,唯獨阿彌陀佛他的願力徧法界。所以沒有一個地方不是他的教化地區,又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勝日月之光明,千億萬倍,所以世尊讚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就是無比的殊勝,「無等倫」就是這個意思。古德作這個偈子,句句字字都是有根據,這是根據《無量壽經》「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來說的。「相好」是佛在因地中自己修行成就的功德果報。「光明」是指化他,教化眾生功德的成就,他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的眾生,攝取不捨。阿彌陀佛的名號除了經中說:「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亦號無邊光佛,乃至不思議光。」經文講了十二個,諸位可以看《無量壽經》第十二品,這十二個名號,都表示光明之德,經中又說:「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眾生遇到佛光觸照,就是佛的加持,垢滅(煩惱)」善生,這個善字,是專指無始劫的善根發現,對此法門深信、切願、一心持名,同時「遇斯(這)光者(的人),身意柔軟」若在三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解脫。身意柔軟,是指身體健康,對世出世間的事,心開意解,恆順眾生,無得失、利害的妄想分別,得到自在。有墮三惡道者,佛光一觸到,即得休息,命終皆得解脫,念一句阿彌陀佛號即是念其光明、威神、功德、以及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都包括在內。所以說:〝佛號功德不可思議〞。以上「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這兩句是對阿彌陀佛的總讚。
下面四句:「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這是別讚,其中上面兩句是別讚佛的相好,佛的相好,在《觀無量壽經》說:「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但讚佛偈只舉白毫相和紺目相兩個相好。「四大海」是形容佛眼廣大,「紺」是深青色,四大海在須彌山的四面海、深廣處,絕對無泥滓,所以說澄清,這也是表示佛清淨一塵不染,為什麼比喻佛眼澄清如四大海?因佛的身相大,《觀無量壽經》說:「佛身高有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佛兩眉中間的白毫右旋宛轉,就像五座的須彌山那樣大,須彌山入海有八萬四千由旬,又自海面至山頂亦是八萬四千由旬(由旬有三種說法,小由旬四十里,中由旬六十里,大由旬八十里)一相尚且這麼大,何況八萬四千相,這是說佛的報身,圓滿報身是佛修行功德成就的。一般講的應化身佛,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的心境粗,佛的心境微細,以粗心去想微細的,實在是很困難,不過我們是依照經中佛給我們介紹的講說來,我們不僅看不到,遙想卻想不到。「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這兩句是別讚光明,讚歎阿彌陀佛化身光中,化佛化菩薩。《觀經》云:「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於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眾多無數化菩薩,以為傳者。」[2]我們若以觀音菩薩千百億化身去體會就體會出來。「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四十八願,我們在《無量壽經》讀過,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成就普度眾生的大恩大德。所以感十方一切諸佛的讚歎,一切諸佛的景仰。《無量壽經》第四品,描寫法藏因地事跡,世尊對阿難說:久遠劫之前,有佛出世名叫做「世自在王如來」他在世教(度)化眾生的時候,有一位國王名叫「世饒王」,聽世自在王如來講經說法,心裡非常歡喜,頓然覺悟,生起無上菩提心,把王位讓給別人,隨佛出家,號叫做法藏。他真正覺悟之後,想要救度一切苦難眾生,但是他知道國王作不到,要作佛才能滿足他度眾生的大願。法藏出家之後修學大乘法、行菩薩道,積功累德,無量無邊,所發的殊勝行願,就是四十八願,都圓滿成就,成佛的名號叫做阿彌陀,國號極樂。那麼「九品」有沒有?有,確實有分九品,但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你能不能辨別出九品來?不能辨別,為什麼?因為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雖然內在程度有分九品,但外面所現的相好、光明、智慧、神通功德大家都一樣,這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真實不可思憶的所在。「九品咸令登彼岸」阿彌陀佛攝化十方念佛的眾生,隨眾生的根機而登彼岸。「彼岸」是比喻,娑婆是此岸,極樂世界為彼岸,生死煩惱為中流。如果能夠念佛的人,無論是智是愚(有智慧或者笨),只要能念到一心,就能度過煩惱的中流,無論是智是愚,只要能念到一心,就能度過煩惱的中流,超娑婆生死,登極樂的蓮華,證無生菩提,所以說:「九品咸令
登彼岸」。讚佛偈是出自淨土修證儀,是擇英法師所作。

[1] 《龍舒增廣淨土文》 (卷12) T47, p0288a
[2]《觀無量壽佛經義疏》 (卷3) T37, p0296c

2008年12月15日 星期一

解釋三皈依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這三皈依文,在早晚課都必須要唸一遍,即使在忙也一定要打三皈依,我們每依次共修最後還是有念皈依文,它是從踏入佛門的第一步,一直到成佛修行最高的指導綱領,不管宗門(只禪宗)教下(只華嚴、天台等)都必須依此原則達最終的目標—成佛。所以佛教教學的綱領,入門就是從三皈依下手,依造這個綱領去修學才是真正的佛弟子。首先簡單解釋「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當願一切眾生體悟無上的佛道,發這樣的心,希
望能夠速成佛道。「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當願一切眾生深入經律論三藏,智慧如海之無涯。「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當願眾生六和總調,因為僧寶不但含有清淨的意思,還有和合的意思,所以佛教我們以「六和敬」調理大眾,這是事和,另外還有理和能證無為擇誠之理。由此事理二和,上弘佛道,下化眾生,自度度人,入一切賢聖而得圓融無礙。佛法僧為什麼叫做三寶?世間的財寶能解決吾人生活問題。出世間的財寶,即佛法僧能成長吾人的法身慧命。為什麼皈依佛法僧前面加一字「自」呢?原來我們皈依的三寶是皈依自性的三寶,這個後面才解釋。前面我們曾說過三皈依是修行最高的指導綱領。

所以先解釋「修行」兩字,這意思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修是修正;行是行為,行為非常的多。佛家將我們所有的行為歸納成三大類,第一種是身體的造作,我們稱為身業的行為。第二種是語言,我們稱作口業行為。第三種是心識,指思想見解,這就是意業行為。所以用身口意這三類,就可以將我們一生無量無邊的行為都包括了,行為有錯誤,比如我們身體做錯了事,言語說錯話,心裡念頭不正,這是錯誤的行為,行為有了錯誤,必須立刻把它修正過來,這個叫做「修行」,這是修行真正的意義。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誤會,以為在佛堂面前敲打木渔念經禮拜這叫做修行。當然這也是修行的一種方式,可是真正修行的意義是修正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那麼知道修行的定義了,行為之善惡,行為的邪正,必須要有一個標準,否則我們要依據什麼來定位是非善惡邪正呢?三皈依就是最重要的一個標準,這個標準是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都不能夠違背的。

「皈」是回頭的意思;「依」是依靠,我們從什麼地方回頭?又是要依靠什麼?這佛、法、僧就是三個標準。「佛」的意思是覺悟是智慧,皈依佛就是教我們從不覺、從迷惑顛倒回皈依靠「自性覺」,自性本來覺,所以皈依佛不是外面的佛,是自性佛,覺而不迷,這才是真正「皈依佛」。「法」是正知正見,就是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與事實真相符合都沒錯誤,也就是正而不邪,換句話說我們從錯誤的想法、看法回頭來依靠自性正知正見,依靠自性本有的智慧,這叫做「皈依法」。「僧」的意思是清淨,所謂六根清淨,一塵不染,皈依僧就是我們從一切染污中迴過頭來,依自性的清淨心。

什麼叫做染污?比如說見色、耳聽聲等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心被境界所牽,起了貪瞋癡慢疑,起了五欲六塵的感受,這就叫染污,換一句話說,能使我們心地不清淨,都叫做染污,發怒固然是染污,歡喜也是染污,都不能保持心地的清淨平等。所以佛教我們從一切染污回頭。中國人常講的,喜怒哀樂愛惡欲七種情感,從這七情五欲(財色名食睡)迴過頭來,保持自己的清淨心。前面說過,僧寶不但有清淨的意思,還有和合的意思。我們觀察這個世界,今天國家和國家不和,種族和種族不和,宗教和宗教不和,黨和黨不和,人與人不和,一個家庭兄弟姊妹不和,眾生生活就非常的痛苦。所以佛教我「六和敬」,六和敬是佛弟子必須要修學的課題目,六和敬以後才專題詳細解釋→。所以僧的意思是有「清淨和敬」之意。我們從不和不淨迴過頭來,依六和敬、依清淨心,這個叫做淨而不染。那麼修行也就是守住這一個鋼領,守住這個原則。一定要修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佛教我們這三件樁種事情,是佛門修行的最高指導原則。所以佛陀在華嚴會上教給我們要皈依自性三寶,這才是真正的皈依。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壇經,不是講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從三皈的意義上講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覺、正、淨」這三個原則,就是三寶,三寶是一而三,三而一。我們想想看一個有覺悟的人,他的見解會錯誤嗎?他的心會不清淨?心不清淨,見解不正確,那就沒覺悟,同樣的,一個正知正見的人,怎麼會不覺悟呢?怎樣會不清淨?因此這是一而三,三而一。佛給我們開了三個見性成佛的門。譬如這個佛堂有三個門,你只要從一門進來就可以。所以只要在這三個標準中,採用一個就會成功,就全部都得到。

中國大乘宗派,禪宗選擇由「覺門」進入,要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教下(禪宗以外都屬教下)像天台、華嚴、三論、法相宗,這些選由「正門」入依經典的教訓來修正見解思想言行,念佛的淨土宗和密宗這兩宗都由「淨門」入—清淨心。這些許多宗派,在三個標準當中任選一門,雖然選擇不同,功效成果完全一樣。還沒□門的時候不同(覺正淨不同)進了門以後完全相同,可見法門是平等沒有高下的差別。但是「覺門」一定要上根利智,要真聰明的人,心地清淨的人才能學,否則這個門是走不進去的,修了也不會開悟。「正門」一般的根機都可以進,時間較長,要讀很多經書,就像上學一樣,由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要讀很多年,路很長,「淨門」是淨密兩宗由此入門,專修清淨心,這不須上根利智,也不須走很長的路(費時間),這兩宗之中,特別是專念阿彌陀佛的淨土宗,比密宗攝受還要廣泛,成就還要容易,更容得清淨心,這是我們首先要認識清楚,知道如何選擇法們,作為修行的依靠,找到真正的皈依處,否則的話雖然每天在佛菩薩形像前面念皈依,其實從那裡回皈?依靠什麼?都不知這就錯誤了。

除了自性三寶之外,還有住持三寶,住持三寶也非常重要,因為如果世間若沒有住持三寶,佛教就不能夠存在這個世間,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這個教育一代代傳下來,一定要靠出家人,就是有制度有組織的僧團,否則的話,佛教教育雖然非常完美,沒有辦法傳給後世,也沒有辦法普濟十方。所以說住持三寶,就非常重要,它雖然不是我們的真正皈依處,但是它的作用,是象徵三寶住世,能提醒我們回頭,給我們作依靠。

佛教為什麼講它是教育?不是宗教呢?過去有一位歐陽竟無先生在南京高師哲學研究會演講,演講的題目就是:「佛教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這篇文章由他的學生王恩洋筆記起來,這個內容不是我們今天所要探討講的,若有興趣的人我有這篇文章可以借給你們看。但是這裡有引一段淨空法師所講的: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九法界是除佛法界以外,菩薩、聲聞、緣覺法界(四法界),還有六凡法界,這大家都知道,再說教育的內涵包括了無盡無邊的事理,比現在大學裡面的課程內容還要多,在時間上它是講過去、現在、未來,在空間上它講我們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無盡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學、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覺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國孔子的教育只是講一世,從現生到死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教學才有師生的稱呼,我們稱呼釋迦牟尼佛為本師,這就表示這個教育是他老人家創始的,他是第一人創辦人。我們自稱為作弟子~是中國人古時候學生的自稱,由這些稱呼,我們知道跟佛的關係是師生的關係,若就宗教來說,上帝與信徒就不是師生的關係(主奴關係)由此我們能夠知道佛教是一種的教育。住持三寶中的「佛寶」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佛像,我們供養佛像絕對不是拜偶像,絕對不是迷信,諸位要知道,佛弟子供養佛菩薩的形像,就像我們中國人紀念祖先,供養祖先牌位的意思相同的。這有兩種意義,第一個意義是「不忘本」佛陀是我們最初的老師,這教育的創辦人,我們為了紀念他,不忘他的恩德。所以我們要供養。第二個意思是為了「見賢思齊」,因為我們無始劫以來,被煩惱習氣所迷惑。雖然佛教我們要覺而不迷,可是我們六根接觸六塵,不知不覺就迷惑顛倒,誰能一天到晚在我們面前提醒我們呢?即使有人常常提醒我們,我們時間聽久了也會厭煩,甚至反抗,所以不如家裡供養一尊佛菩薩形像,佛像不管是用雕塑,或是彩畫的都是一樣,其用意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自己,佛是覺而不迷,我們也要跟他一樣,要學佛對於宇宙人生一切萬事萬物明瞭覺悟,不可以迷惑顛倒。所以供養佛菩薩形像有這樣深這樣美好的教育意義。因此絕對不是迷信,跟一般供神明理念完全不相同。那麼住持「法寶」就是指經典,在住持三寶中是以法寶最重要,因為我們供養佛菩薩形像,形像不會說話,只能引導給我們「見賢思賢」。我們心裡有疑惑,他不能替我們解決,我們有許多不了解的事理,也沒辦法向他請教。所以法寶佛滅之後,三寶的中心,我們修學所依賴的標準,都是要靠經典~是佛當年在世對一切眾生所講的教科書,釋迦牟尼佛教學四十九年,沒有一天間斷,沒有一天休息。所以這些教材整理記錄下來是非常豐富,在我們中國經典有十幾萬卷之多,古人歎為「浩如煙海」,不知從那裡下手。佛是隨緣隨機教學的,有人請教,他就給他講解,有些程度很深的人,有些程度淺的人,所以經典深淺就參差不齊了。佛教傳到中國之後,在隋唐的時候,有許多高僧大德將這些經典重新整理,依照它的性質,依照淺深的次第,就像現在編教科書一樣,依照課程的標準,編入就成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大藏經」,裡面分門別類,在教學上形成了十大宗派,小乘在中國有俱舍、成實兩宗,大乘有律宗、三論宗、天台宗、賢首宗、禪宗、密宗、淨土宗八大宗派,任何一個宗派,雖然選擇依據的經論不相同,但是它最後的目標是一致的,就是覺、正、淨,絕對不違背這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經典每天都要念,但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是接受佛菩薩在經典裡面的教訓,他在經典上教導我們怎麼樣存心,怎樣處世待人接物,要將經典所說的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行,使我們日常實際的生活做出來,就是我們所看的經典,經典就是我們真正生活的寫照,這樣皈依法才有意義。

最後講「皈依僧」,住持僧寶是指出家人,在我們心目中,不可以去分別是非好歹,這樣分別對我們自己絕對沒有利益,我們只要見到出家人的形像,馬上就能夠回光返照,想想看自己有做到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樣我們才能夠得到,皈依僧寶的殊勝利益,若是沒有出家人,就沒有人可提醒我們淨而不染。所以見到出家人,心理馬上能想到我要淨而不染,若這樣是不是出家人對我們功德利益就很大了?何況佛滅度後,佛法須要出家人傳承。所以住持三寶我們要尊敬要護持,佛法才能夠發揚廣大,佛陀的教育才不致使衰滅。有了住持三寶,才知道每一個人都有自性三寶,自性三寶,皈依佛,人人都有如來佛性,皈依法,人人都有平等無差別的法性,皈依僧,人人都有般若清淨的身心。一般說起來,皈依是信仰,希望能夠領受外在的幫助力量,從它的力量得到救助,這是他力的宗教,佛教皈依雖然有這個意義,但除此以外,更加有不共外教的地方。因為皈依最深的意義,最後的目的,是皈向自己的自心、自性。所以皈依三寶其實就是肯定自己、認識自己、依靠自己,就像佛陀在涅槃會上教誡弟子的「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的皈依真正的意義,這明白顯示了佛弟子應該依仗自力,依正法修學,依自己的佛性,因為自己能夠成佛呀!所以自己身心當體就是正法涅槃,能夠這樣的認識才是皈依三寶的真正意義。那麼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是藉外在住持三寶,回皈依靠自性三寶。所以皈依三寶前面加一字「自」理由就是在這樣。

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念佛功德

我們都知道,學佛的目的就是為了脫生死,離苦得樂。那麼生死未了,怎能離苦呢?而且離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佛陀所說的了生死方法,有八萬四千法門這麼多,但其中最簡單、最容易、最快速、妥當,並橫超三界,直截生死,速成佛道者,祇有淨土念佛法門.為什麼?念佛這兩字,先就字義上來說明:「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也就是現在這一念心。

佛是印度梵語,我們中國人講話好簡,具足應該叫做「佛陀耶」,按照中國的意思來說,就是覺悟,也就是明白的意思。「阿彌陀佛」翻成中國話,就是無量壽、無量光、無量覺的意思。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到現前(在)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一念當中具足十法界~包括四聖(佛、菩薩、聲聞、緣覺)。六凡(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那麼,佛一念具足十法界,我們每一個眾生一念也是具足十法界。若一念貪心起,就是餓鬼法界。一念瞋心起,就是地獄。一念癡心起,就是畜生。一念疑慢心起,就是修羅。一念落於五常(仁義禮智信)五戒,就轉於人道。一念落於上品十善,就生天上。若以四諦為觀念(四諦:苦、集、滅、道;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就是聲聞。以十二因緣為觀念,就是緣覺(緣覺大部份出無佛世,他看到四時遷替,如春觀百花開,秋窺黃葉落,以及無明緣行乃至老病死,三世因果觀,悟世間之無常而證小乘果位者)以六度為觀念,就是菩薩(菩薩修六度萬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以自利利他,萬行平等為觀念,就是佛。又如世間的人,各人也有各人的觀念,士、農、工、商等等,最初都是由於觀念成的,打什麼念頭,自己就是依念頭做什麼。所謂:「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微塵剎土不隔毫端」。念佛的人也是一樣,每天眼看佛,嘴裏念佛,身體拜佛,心裏想佛。耳根聽佛,時時刻刻以生極樂世界為觀念,若這樣到最後,決定能生西方極樂世界,了生死,離苦得樂。一切法從心想起,《華嚴經》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1]。所以如果發心念佛,則一念念佛,一念覺悟,念念念佛,念念覺悟。一念念佛,一念明白,念念念佛,念念明白。有誰不願意覺悟,有誰不願意做明白的人!但是我們口裏只管想要覺悟、想要明白,而心裡卻是存著一些糊塗的想法。由於心裡有糊塗的想法,身體就去做糊塗的事。什麼是糊塗的想法?就是意的三業「貪、瞋、癡」。什麼是糊塗的事?就是身三業「殺、盜、淫」,以及口四業「兩舌、惡口、妄語、綺語」,那麼由於身口意三業不清淨,所以整天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分別聲色貨利,是非好醜(歹),在所知所覺上面去做計較,而念佛就是要去了這些是非計較的妄念,換回正念,去了迷糊,恢復本覺,就能成佛。成佛並不是另外添了些什麼東西,就是用念佛的功夫,念到心與佛打成一片,把我們心裏那些骯髒的東西,去得乾乾淨淨,骯髒東西去乾淨了,佛性也就現露(前)。因為佛性是人人本具有的,只是被煩惱的髒東西蓋住,而使佛性不能顯出來。所以說想要橫超三界,直截生死,速成佛道,祇有淨土念佛法門,因為一句阿彌陀佛,念到相應,當下即得六根清淨,像我們現在念佛,眼睛看佛就是眼根清淨。耳根聽自己及大眾念佛聲音,就是耳根清淨。鼻子嗅著香爐裏的香氣,就是鼻根清淨。舌頭反來覆去的念佛,就是舌根清淨。身體在清淨的道場裏向佛拜佛,就是身根清淨。念佛拜佛心裏想佛這就是意業清淨。六根清淨,三業就清淨,那麼身就不作殺、盜、淫,口就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語、不綺語,意就不起貪、瞋、癡,當下就是十善。修行人最不容易對治的就是身口意三業,但是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能把三業收攝得住,久而久之善的觀念成就,淨因增長,臨命終時,決定往生極樂,就是現生亦得大利益。

一般人以為祈福消災延壽是念消災延壽藥師佛,而不知念阿彌陀佛同樣得到消災延壽。所以希望諸位三天的藥師法會以後記得每天念阿彌陀佛聖號,能夠每天都得到消災延壽。阿彌陀佛名號很多,除上面說過無量壽、無量光,無邊光乃至不思議光等十三種名號,那麼阿彌陀三字即是無量壽的意思。所以阿彌陀佛不但可以消災延壽,還可以使家宅並本境平安。為什麼?因一聲阿彌陀佛威德〝上窮有頂之天,下極風輪之際〞塵剎一切眾生一時受益,只是以大聖人名號稱誦,作小小福報的祈求,實在不合算,不如(若)如求得永久離苦得樂之福為上策。切忌因小失大,《阿彌陀佛經》很明顯說:「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何況人間壽命最多不過百年。世人消災解厄,解冤釋結,只知拜梁皇寶懺或拜水懺、大悲懺等等,而不知念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那麼何愁目前罪垢災難怨仇不解呢?所以一句佛號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最後引《稱揚諸佛功德經》云:「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此人當得無量福,永離三途,命終之後,往生彼國」今天就簡單說到這裡,阿彌陀佛![1]《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9) T10, p0102b

解釋四弘誓願

記得上一次講到「發菩提心」的時候,特別提起「四弘誓願」是菩提心具體的實踐,當時我們只是略略(簡單)講過,因此這次單獨提出來解釋一下。「四弘誓願」相信每一位同修都讀(念)過,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句的含義實在是包括了所有的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