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5日 星期一

解釋三皈依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這三皈依文,在早晚課都必須要唸一遍,即使在忙也一定要打三皈依,我們每依次共修最後還是有念皈依文,它是從踏入佛門的第一步,一直到成佛修行最高的指導綱領,不管宗門(只禪宗)教下(只華嚴、天台等)都必須依此原則達最終的目標—成佛。所以佛教教學的綱領,入門就是從三皈依下手,依造這個綱領去修學才是真正的佛弟子。首先簡單解釋「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當願一切眾生體悟無上的佛道,發這樣的心,希
望能夠速成佛道。「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當願一切眾生深入經律論三藏,智慧如海之無涯。「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當願眾生六和總調,因為僧寶不但含有清淨的意思,還有和合的意思,所以佛教我們以「六和敬」調理大眾,這是事和,另外還有理和能證無為擇誠之理。由此事理二和,上弘佛道,下化眾生,自度度人,入一切賢聖而得圓融無礙。佛法僧為什麼叫做三寶?世間的財寶能解決吾人生活問題。出世間的財寶,即佛法僧能成長吾人的法身慧命。為什麼皈依佛法僧前面加一字「自」呢?原來我們皈依的三寶是皈依自性的三寶,這個後面才解釋。前面我們曾說過三皈依是修行最高的指導綱領。

所以先解釋「修行」兩字,這意思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修是修正;行是行為,行為非常的多。佛家將我們所有的行為歸納成三大類,第一種是身體的造作,我們稱為身業的行為。第二種是語言,我們稱作口業行為。第三種是心識,指思想見解,這就是意業行為。所以用身口意這三類,就可以將我們一生無量無邊的行為都包括了,行為有錯誤,比如我們身體做錯了事,言語說錯話,心裡念頭不正,這是錯誤的行為,行為有了錯誤,必須立刻把它修正過來,這個叫做「修行」,這是修行真正的意義。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誤會,以為在佛堂面前敲打木渔念經禮拜這叫做修行。當然這也是修行的一種方式,可是真正修行的意義是修正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那麼知道修行的定義了,行為之善惡,行為的邪正,必須要有一個標準,否則我們要依據什麼來定位是非善惡邪正呢?三皈依就是最重要的一個標準,這個標準是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都不能夠違背的。

「皈」是回頭的意思;「依」是依靠,我們從什麼地方回頭?又是要依靠什麼?這佛、法、僧就是三個標準。「佛」的意思是覺悟是智慧,皈依佛就是教我們從不覺、從迷惑顛倒回皈依靠「自性覺」,自性本來覺,所以皈依佛不是外面的佛,是自性佛,覺而不迷,這才是真正「皈依佛」。「法」是正知正見,就是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與事實真相符合都沒錯誤,也就是正而不邪,換句話說我們從錯誤的想法、看法回頭來依靠自性正知正見,依靠自性本有的智慧,這叫做「皈依法」。「僧」的意思是清淨,所謂六根清淨,一塵不染,皈依僧就是我們從一切染污中迴過頭來,依自性的清淨心。

什麼叫做染污?比如說見色、耳聽聲等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心被境界所牽,起了貪瞋癡慢疑,起了五欲六塵的感受,這就叫染污,換一句話說,能使我們心地不清淨,都叫做染污,發怒固然是染污,歡喜也是染污,都不能保持心地的清淨平等。所以佛教我們從一切染污回頭。中國人常講的,喜怒哀樂愛惡欲七種情感,從這七情五欲(財色名食睡)迴過頭來,保持自己的清淨心。前面說過,僧寶不但有清淨的意思,還有和合的意思。我們觀察這個世界,今天國家和國家不和,種族和種族不和,宗教和宗教不和,黨和黨不和,人與人不和,一個家庭兄弟姊妹不和,眾生生活就非常的痛苦。所以佛教我「六和敬」,六和敬是佛弟子必須要修學的課題目,六和敬以後才專題詳細解釋→。所以僧的意思是有「清淨和敬」之意。我們從不和不淨迴過頭來,依六和敬、依清淨心,這個叫做淨而不染。那麼修行也就是守住這一個鋼領,守住這個原則。一定要修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佛教我們這三件樁種事情,是佛門修行的最高指導原則。所以佛陀在華嚴會上教給我們要皈依自性三寶,這才是真正的皈依。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壇經,不是講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從三皈的意義上講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覺、正、淨」這三個原則,就是三寶,三寶是一而三,三而一。我們想想看一個有覺悟的人,他的見解會錯誤嗎?他的心會不清淨?心不清淨,見解不正確,那就沒覺悟,同樣的,一個正知正見的人,怎麼會不覺悟呢?怎樣會不清淨?因此這是一而三,三而一。佛給我們開了三個見性成佛的門。譬如這個佛堂有三個門,你只要從一門進來就可以。所以只要在這三個標準中,採用一個就會成功,就全部都得到。

中國大乘宗派,禪宗選擇由「覺門」進入,要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教下(禪宗以外都屬教下)像天台、華嚴、三論、法相宗,這些選由「正門」入依經典的教訓來修正見解思想言行,念佛的淨土宗和密宗這兩宗都由「淨門」入—清淨心。這些許多宗派,在三個標準當中任選一門,雖然選擇不同,功效成果完全一樣。還沒□門的時候不同(覺正淨不同)進了門以後完全相同,可見法門是平等沒有高下的差別。但是「覺門」一定要上根利智,要真聰明的人,心地清淨的人才能學,否則這個門是走不進去的,修了也不會開悟。「正門」一般的根機都可以進,時間較長,要讀很多經書,就像上學一樣,由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要讀很多年,路很長,「淨門」是淨密兩宗由此入門,專修清淨心,這不須上根利智,也不須走很長的路(費時間),這兩宗之中,特別是專念阿彌陀佛的淨土宗,比密宗攝受還要廣泛,成就還要容易,更容得清淨心,這是我們首先要認識清楚,知道如何選擇法們,作為修行的依靠,找到真正的皈依處,否則的話雖然每天在佛菩薩形像前面念皈依,其實從那裡回皈?依靠什麼?都不知這就錯誤了。

除了自性三寶之外,還有住持三寶,住持三寶也非常重要,因為如果世間若沒有住持三寶,佛教就不能夠存在這個世間,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這個教育一代代傳下來,一定要靠出家人,就是有制度有組織的僧團,否則的話,佛教教育雖然非常完美,沒有辦法傳給後世,也沒有辦法普濟十方。所以說住持三寶,就非常重要,它雖然不是我們的真正皈依處,但是它的作用,是象徵三寶住世,能提醒我們回頭,給我們作依靠。

佛教為什麼講它是教育?不是宗教呢?過去有一位歐陽竟無先生在南京高師哲學研究會演講,演講的題目就是:「佛教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這篇文章由他的學生王恩洋筆記起來,這個內容不是我們今天所要探討講的,若有興趣的人我有這篇文章可以借給你們看。但是這裡有引一段淨空法師所講的: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九法界是除佛法界以外,菩薩、聲聞、緣覺法界(四法界),還有六凡法界,這大家都知道,再說教育的內涵包括了無盡無邊的事理,比現在大學裡面的課程內容還要多,在時間上它是講過去、現在、未來,在空間上它講我們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無盡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學、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覺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國孔子的教育只是講一世,從現生到死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教學才有師生的稱呼,我們稱呼釋迦牟尼佛為本師,這就表示這個教育是他老人家創始的,他是第一人創辦人。我們自稱為作弟子~是中國人古時候學生的自稱,由這些稱呼,我們知道跟佛的關係是師生的關係,若就宗教來說,上帝與信徒就不是師生的關係(主奴關係)由此我們能夠知道佛教是一種的教育。住持三寶中的「佛寶」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佛像,我們供養佛像絕對不是拜偶像,絕對不是迷信,諸位要知道,佛弟子供養佛菩薩的形像,就像我們中國人紀念祖先,供養祖先牌位的意思相同的。這有兩種意義,第一個意義是「不忘本」佛陀是我們最初的老師,這教育的創辦人,我們為了紀念他,不忘他的恩德。所以我們要供養。第二個意思是為了「見賢思齊」,因為我們無始劫以來,被煩惱習氣所迷惑。雖然佛教我們要覺而不迷,可是我們六根接觸六塵,不知不覺就迷惑顛倒,誰能一天到晚在我們面前提醒我們呢?即使有人常常提醒我們,我們時間聽久了也會厭煩,甚至反抗,所以不如家裡供養一尊佛菩薩形像,佛像不管是用雕塑,或是彩畫的都是一樣,其用意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自己,佛是覺而不迷,我們也要跟他一樣,要學佛對於宇宙人生一切萬事萬物明瞭覺悟,不可以迷惑顛倒。所以供養佛菩薩形像有這樣深這樣美好的教育意義。因此絕對不是迷信,跟一般供神明理念完全不相同。那麼住持「法寶」就是指經典,在住持三寶中是以法寶最重要,因為我們供養佛菩薩形像,形像不會說話,只能引導給我們「見賢思賢」。我們心裡有疑惑,他不能替我們解決,我們有許多不了解的事理,也沒辦法向他請教。所以法寶佛滅之後,三寶的中心,我們修學所依賴的標準,都是要靠經典~是佛當年在世對一切眾生所講的教科書,釋迦牟尼佛教學四十九年,沒有一天間斷,沒有一天休息。所以這些教材整理記錄下來是非常豐富,在我們中國經典有十幾萬卷之多,古人歎為「浩如煙海」,不知從那裡下手。佛是隨緣隨機教學的,有人請教,他就給他講解,有些程度很深的人,有些程度淺的人,所以經典深淺就參差不齊了。佛教傳到中國之後,在隋唐的時候,有許多高僧大德將這些經典重新整理,依照它的性質,依照淺深的次第,就像現在編教科書一樣,依照課程的標準,編入就成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大藏經」,裡面分門別類,在教學上形成了十大宗派,小乘在中國有俱舍、成實兩宗,大乘有律宗、三論宗、天台宗、賢首宗、禪宗、密宗、淨土宗八大宗派,任何一個宗派,雖然選擇依據的經論不相同,但是它最後的目標是一致的,就是覺、正、淨,絕對不違背這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經典每天都要念,但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是接受佛菩薩在經典裡面的教訓,他在經典上教導我們怎麼樣存心,怎樣處世待人接物,要將經典所說的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行,使我們日常實際的生活做出來,就是我們所看的經典,經典就是我們真正生活的寫照,這樣皈依法才有意義。

最後講「皈依僧」,住持僧寶是指出家人,在我們心目中,不可以去分別是非好歹,這樣分別對我們自己絕對沒有利益,我們只要見到出家人的形像,馬上就能夠回光返照,想想看自己有做到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樣我們才能夠得到,皈依僧寶的殊勝利益,若是沒有出家人,就沒有人可提醒我們淨而不染。所以見到出家人,心理馬上能想到我要淨而不染,若這樣是不是出家人對我們功德利益就很大了?何況佛滅度後,佛法須要出家人傳承。所以住持三寶我們要尊敬要護持,佛法才能夠發揚廣大,佛陀的教育才不致使衰滅。有了住持三寶,才知道每一個人都有自性三寶,自性三寶,皈依佛,人人都有如來佛性,皈依法,人人都有平等無差別的法性,皈依僧,人人都有般若清淨的身心。一般說起來,皈依是信仰,希望能夠領受外在的幫助力量,從它的力量得到救助,這是他力的宗教,佛教皈依雖然有這個意義,但除此以外,更加有不共外教的地方。因為皈依最深的意義,最後的目的,是皈向自己的自心、自性。所以皈依三寶其實就是肯定自己、認識自己、依靠自己,就像佛陀在涅槃會上教誡弟子的「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的皈依真正的意義,這明白顯示了佛弟子應該依仗自力,依正法修學,依自己的佛性,因為自己能夠成佛呀!所以自己身心當體就是正法涅槃,能夠這樣的認識才是皈依三寶的真正意義。那麼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是藉外在住持三寶,回皈依靠自性三寶。所以皈依三寶前面加一字「自」理由就是在這樣。

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念佛功德

我們都知道,學佛的目的就是為了脫生死,離苦得樂。那麼生死未了,怎能離苦呢?而且離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佛陀所說的了生死方法,有八萬四千法門這麼多,但其中最簡單、最容易、最快速、妥當,並橫超三界,直截生死,速成佛道者,祇有淨土念佛法門.為什麼?念佛這兩字,先就字義上來說明:「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也就是現在這一念心。

佛是印度梵語,我們中國人講話好簡,具足應該叫做「佛陀耶」,按照中國的意思來說,就是覺悟,也就是明白的意思。「阿彌陀佛」翻成中國話,就是無量壽、無量光、無量覺的意思。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到現前(在)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一念當中具足十法界~包括四聖(佛、菩薩、聲聞、緣覺)。六凡(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那麼,佛一念具足十法界,我們每一個眾生一念也是具足十法界。若一念貪心起,就是餓鬼法界。一念瞋心起,就是地獄。一念癡心起,就是畜生。一念疑慢心起,就是修羅。一念落於五常(仁義禮智信)五戒,就轉於人道。一念落於上品十善,就生天上。若以四諦為觀念(四諦:苦、集、滅、道;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就是聲聞。以十二因緣為觀念,就是緣覺(緣覺大部份出無佛世,他看到四時遷替,如春觀百花開,秋窺黃葉落,以及無明緣行乃至老病死,三世因果觀,悟世間之無常而證小乘果位者)以六度為觀念,就是菩薩(菩薩修六度萬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以自利利他,萬行平等為觀念,就是佛。又如世間的人,各人也有各人的觀念,士、農、工、商等等,最初都是由於觀念成的,打什麼念頭,自己就是依念頭做什麼。所謂:「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微塵剎土不隔毫端」。念佛的人也是一樣,每天眼看佛,嘴裏念佛,身體拜佛,心裏想佛。耳根聽佛,時時刻刻以生極樂世界為觀念,若這樣到最後,決定能生西方極樂世界,了生死,離苦得樂。一切法從心想起,《華嚴經》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1]。所以如果發心念佛,則一念念佛,一念覺悟,念念念佛,念念覺悟。一念念佛,一念明白,念念念佛,念念明白。有誰不願意覺悟,有誰不願意做明白的人!但是我們口裏只管想要覺悟、想要明白,而心裡卻是存著一些糊塗的想法。由於心裡有糊塗的想法,身體就去做糊塗的事。什麼是糊塗的想法?就是意的三業「貪、瞋、癡」。什麼是糊塗的事?就是身三業「殺、盜、淫」,以及口四業「兩舌、惡口、妄語、綺語」,那麼由於身口意三業不清淨,所以整天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分別聲色貨利,是非好醜(歹),在所知所覺上面去做計較,而念佛就是要去了這些是非計較的妄念,換回正念,去了迷糊,恢復本覺,就能成佛。成佛並不是另外添了些什麼東西,就是用念佛的功夫,念到心與佛打成一片,把我們心裏那些骯髒的東西,去得乾乾淨淨,骯髒東西去乾淨了,佛性也就現露(前)。因為佛性是人人本具有的,只是被煩惱的髒東西蓋住,而使佛性不能顯出來。所以說想要橫超三界,直截生死,速成佛道,祇有淨土念佛法門,因為一句阿彌陀佛,念到相應,當下即得六根清淨,像我們現在念佛,眼睛看佛就是眼根清淨。耳根聽自己及大眾念佛聲音,就是耳根清淨。鼻子嗅著香爐裏的香氣,就是鼻根清淨。舌頭反來覆去的念佛,就是舌根清淨。身體在清淨的道場裏向佛拜佛,就是身根清淨。念佛拜佛心裏想佛這就是意業清淨。六根清淨,三業就清淨,那麼身就不作殺、盜、淫,口就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語、不綺語,意就不起貪、瞋、癡,當下就是十善。修行人最不容易對治的就是身口意三業,但是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能把三業收攝得住,久而久之善的觀念成就,淨因增長,臨命終時,決定往生極樂,就是現生亦得大利益。

一般人以為祈福消災延壽是念消災延壽藥師佛,而不知念阿彌陀佛同樣得到消災延壽。所以希望諸位三天的藥師法會以後記得每天念阿彌陀佛聖號,能夠每天都得到消災延壽。阿彌陀佛名號很多,除上面說過無量壽、無量光,無邊光乃至不思議光等十三種名號,那麼阿彌陀三字即是無量壽的意思。所以阿彌陀佛不但可以消災延壽,還可以使家宅並本境平安。為什麼?因一聲阿彌陀佛威德〝上窮有頂之天,下極風輪之際〞塵剎一切眾生一時受益,只是以大聖人名號稱誦,作小小福報的祈求,實在不合算,不如(若)如求得永久離苦得樂之福為上策。切忌因小失大,《阿彌陀佛經》很明顯說:「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何況人間壽命最多不過百年。世人消災解厄,解冤釋結,只知拜梁皇寶懺或拜水懺、大悲懺等等,而不知念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那麼何愁目前罪垢災難怨仇不解呢?所以一句佛號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最後引《稱揚諸佛功德經》云:「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此人當得無量福,永離三途,命終之後,往生彼國」今天就簡單說到這裡,阿彌陀佛![1]《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9) T10, p0102b

解釋四弘誓願

記得上一次講到「發菩提心」的時候,特別提起「四弘誓願」是菩提心具體的實踐,當時我們只是略略(簡單)講過,因此這次單獨提出來解釋一下。「四弘誓願」相信每一位同修都讀(念)過,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句的含義實在是包括了所有的佛法,...